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最新【中考考点梳理】中考语文(安徽)现代文阅读梳理:专题一-说明文阅读

2020年最新【中考考点梳理】中考语文(安徽)现代文阅读梳理:专题一-说明文阅读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中考知识梳理1.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根据说明对象(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事物性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②.事理性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缠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死海不死》等。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缠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平实说明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生动说明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有趣。

3. 说明文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

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以空间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为标志。

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贝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具体表现为: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由特点到功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4.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或缠述明白事理所用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一),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那些概括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清楚、明白。

例子前常有“例如”“比如”“如”等,标志性词语。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这时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因为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的说明,所以事物之间的关系眉目清晰,避免了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不同类别的事物特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能够给人以准确、具体的印象,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通过比较,使事物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都明显地表现出来,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差别。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方法。

作用:便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该事物与别的事物严格的区分开来。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作用:可以使原本不为人所熟悉的或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7),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比较灵活自由,不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属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而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就是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说明对象说的形象、具体、生动。

(9),画(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比较抽象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绘制精确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据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十),引资料: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以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速记口诀:十种方法要知道:举例分类作比较,定义诠释画图表,比方数字摹状貌,还有一种很重要,引用说明(引资料)。

5.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是怎样运用限制性词语、概括性词语来修饰中心语的,分析它们的特点、作用。

具体来说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尝,有的以生动活泼见尝。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等,总之不拘一格。

6. 说明文的结构(一),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如《苏州园林》)、“分总”式(如《什么是生态系统》)、“总分总”式(如《看云识天气》)。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第一步说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关系是递进的。

(3),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

多用于控间顺序的说明文。

(4),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考点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典例剖析【例题】(2013年安徽)6题: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6分)(原文见123页“聚焦安徽中考”第一题)对象,古桥,特点是:对象,廊棚,特点是:【思路归纳】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实际上是对文意理解及概括能力的考查。

首先分清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本题从文章标题《西塘古镇》来看,可判断出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西塘古镇。

题目中的表格只是列出了西塘古镇中的两个方面,所以只需概括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即古桥和廊棚。

写古桥的是第④段,通过“河桥密布”“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⑥段写廊棚,通过“西塘的规模最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可以概括出答案。

【答案及评分】(6分)古桥:数量多,种类多,造型精美。

廊棚:规模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

(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方法指导找说明对象的方法:(一),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再如《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事理说明文,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植物的抗旱本领”。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时阅读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这些重要的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凸现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一),认真读题,根据题干表述,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2),快速通读全文,看文章题目、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摘要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有些信息需要同学们对该段或几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这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

(3),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针对训练】123页(2011年安徽)《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第1题。

124页(2013年新疆)《五彩滩: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第1题。

考点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典例剖析 【例题】(2011年安徽)6题: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分)(原文见123页“聚焦安徽中考”第二题)【思路归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再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

注意题干已经指明是两种说明方法,第③段开头说“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可看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紧接着说“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及后面的“数百倍”“几万升”可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再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正是为了说明微藻制油的优势,使说明的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答案及评分】(4分)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了微藻制油的明显优势;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好处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方法指导1. 判断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

可以找一些语言标志来辨别。

如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列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 (注意与年代的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什么;打比方:像、仿佛什么;下定义: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