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理论
阅读小说:一种现代疾病?
症状三、癔症与忧郁 1、[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严肃而有理性的疯子”(蒲柏语) 堂吉诃德、阿玛迪斯与桑丘之间的欲望摹仿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与生活已经合二为一,不是 因为文学摹仿生活,而是因为生活摹仿文学。” (基拉尔《双重束缚:文学、摹仿及人类学文集》, 刘舒、陈明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p29。)
二、故事:交流与整合经验的活动
口头故事阶段的无名讲故事者:农夫与水手 这两种类型的互渗交融表现在手工业作坊之中。 安居本土的工匠师和飘游四方的工匠师在同一 屋顶下合作,而每个师傅在本乡镇安家落户之前也 都当过浪迹四方的匠人。如果说农夫和水手是过去 时代讲故事的大师,那么工匠阶级就是讲故事的大 学。在这里,浪迹天涯者从远方带来的域外传闻与 本乡人最稔熟的掌故传闻融为一体。(p97。) 无名讲故事者先于一切文学(116)
阅读小说:一种现代疾病?
症状四:小说阅读活动中的 1、渴望阅读的负债感 2、浪费时间的内疚感 3、完成阅读的自豪感 4、阅读之后的空虚感 实际上这种对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热情只是一种 表面现象。真正认真阅读的人并不多。最大的原因 是现代主义小说形式上的复杂、晦涩,很多小说很 难读下去,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 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吴 晓东《从卡夫卡到米兰· 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 说家》,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p4。)
拓展思考
2、在故事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认识了自我与 他人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自 我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相同的东西。这些相同的东 西被不断地归纳和总结,成为某种知识(人的本性 是怎样的?生活的本质是怎样的?人类的历史是怎 样的?等等)、智慧(在特定情境下人应该怎样保 存和发展自己)和常识(善恶、是非、美丑)。这 些共同的知识、智慧和常识反过来成为我们体验自 我与他人之间差异的基础。 3、故事的本质不是讲述和传播那些“奇奇怪怪” 的事,而是借助于这些“奇奇怪怪”而传播那些人 们公认的道理和事实。 4、正面结论:故事整合人类的经验。在空间上整 合异国他乡与本乡本土的经验,形成集体经验;在 时间上整合历史经验与当下经验,形成传统知识; 在逻辑上整合想象的与现实的经验,形成乌托邦理 想。
晏子春秋·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 子谏第四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 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 也!不然,章赐死。‛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 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 君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 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阅读小说:一种现代疾病?
症状二、小说之瘾 1、无聊与梦想。“无聊乃梦想之鸟,可孵化经验 之卵”(本雅明) 2、大众小说的“饱和原则”。 好莱坞制片人喊道:cut to the chase! 对读者而言,其乐趣并不在于困难本身的重现, 而在于对人类时间的乌托邦式的理解。在这种理解 中,人类时间的分分秒秒因具备人性的意义而超凡 脱俗,换言之,乏味无聊和日常习惯的死寂区域被 奇迹般地赶出了人类时间。……读者的闲暇无事与 英雄的艰苦卓绝奇妙地对立,并互为陪衬。英雄每 次攀岩而上的勇敢行为,都能导致读者心满意足的 哈欠与四肢的伸展,这就是所谓的放松和娱乐。 ([美]詹姆逊:《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陈 广兴、王逢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p85。)
小说理论入门书目
[意]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辽宁教 育出版社。 [西班牙]略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 赵德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美]布鲁克斯等:《小说鉴赏》主万等译,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2006。 [英]洛奇:《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华莱士· 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奥尔巴赫:《摹仿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例2、故事中的常识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 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 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 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世说新语· 德行》)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 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 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养老院在马朗戈,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我乘两点钟 的公共汽车,下午到,还赶得上守灵,明天晚上就能回来。 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有这样的理由,他不能拒绝。不过, 他似乎不大高兴。我甚至跟他说:‚这可不是我的错儿。‛ 他没有理我。我想我不该跟他说这句话。反正,我没有什 么可请求原谅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哀悼。不过,后天 他看见我戴孝的时候,一定会安慰我的。现在有点像是妈 妈还没有死似的,不过一下葬,那可就是一桩已经了结的 事了,一切又该公事公办了。([法]加缪《局外人》)
什么是小说?
Fiction,散文虚构作品 Novel,现代长篇小说 Romance 浪漫传奇故事 Short story,短篇小说 法国批评家M.阿贝尔· 舍瓦莱:所谓小说者, “具有一定长度之散文体虚构作品”也。 (转引自[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p3。)
中国古典小说的两个走向
1、从神话到志怪:
从《搜神记》、唐传奇到《聊斋志异》。这一脉 的特点就是士人写作。前期是稗官之言,后期是 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
2、从史书到演义、传奇、话本、拟话本:
历史著作中的小说因素一方面存在于各种史书之 中;另一方面它又力图独立,而这种独立走了一 条曲折畸变之路:那就是借助俗文学的发展得以 独立。这里边有一个写作主体变化的问题。唐代 的民间讲唱文学的发展,讲经文、变文、早期话 本的出现为历史演义写作和后代话本奠定了基础。 《敦煌变文集》和大量的佛教俗讲文出现。因此, 到了宋代,话本小说成为了独立于志怪传统的另 一条小说传统。
( 2 )西方小说,按照巴赫金的研究,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传奇小说和自传,中 世纪的使徒传,骑士罗曼司,而真正的现代 小说一般指的是欧洲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 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西方小说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几乎是一种非 官方的文学,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而不 是艺术),到了现代长篇小说,还是如此。 按照文学社会学家的研究,现代长篇小说的 诞生与造纸术传入西方、书籍的产生有着直 接的关系,它在工业革命之后蓬勃发展起来。
阅读小说:一种现代疾病?
症状一、阅读的需要。 1、人的阅读需要促使小说文体的形成。 以英国小说的兴起为例。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 女性读者的产生;“有闲阶级”的产生。 [英]伊恩· 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 P·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2、被孤独 现代社会分工与集体生活之不可能性 小说阅读作为现代私人生活之象征:A,占有书籍: 现代恋物癖之形式;B,阅读的快乐:私想与私享
中西小说史简介
(1)中国小说。 《汉书· 艺文志》首先提出小说的说法: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 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 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 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 也。‛ 中国小说的源头:
神话:《山海经》和《穆天子传》 史书:《晏子春秋》、《左传》、《战国策》
现代疾病的根源:“无家可状态” 你到底想要什么?
“爱玛· 包法利的头脑里充斥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女性 人物,她的欲望就由这些人物产生。青年时代囫囵吞 下的那些平庸的作品,摧毁了她的自发性。”(同上, p2。)
书里讲的总是恋爱的故事,多情的男女,逼得走 投无路、在孤零零的亭子里晕倒的贵妇人,每到一个 驿站都要遭到毒害的马车夫,每一页都疲于奔命的马 匹,阴暗的树林,内心的骚动,发不完的誓言,剪不 断的呜咽,流不尽的泪,亲不完的吻,月下的小船, 林中的夜莺,勇敢得像狮子的情郎,温柔得像羔羊, 人品好得不能再好,衣着总是无瑕可击,哭起来却又 热泪盈眶。半年以来,十五岁的艾玛就这样双手沾满 了旧书店的灰尘。后来她读司各特,爱上了古代的风 物,梦中也看到苏格兰乡村的衣柜,卫士的厅堂,走 江湖的诗人. 她多么希望像腰身细长的女庄主一样, 住在一座古老的城堡里,整天在三叶形的屋顶下,胳 膊肘支在石桌上,双手托住下巴,引颈企望着一个头 盔上有白羽毛、胯下一匹黑马的骑士,从遥远的田野 奔驰而来。(《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第六章)
传统故事的故事性是什么?
1、故事满足好奇心。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使那些 故事成为“有意思的”,值得倾听的。 2、故事拓展生活视野。“他者” 经验有助于拓展 了自我经验的范围。 3、故事中包含着“智慧”。在“他者”经验中我 们能够获得某种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 生活。 拓展思考 1、传统故事建立在经验交流之可能性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故事中的那个“他者”与“我”应具有 某种共通性,或对世界人生有某种共同的看法,如 其不然,他人的经验便不能被我们所理解。猪八戒 如果没有“好色”这种“人性”,他的“猪性”能 否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如果猪八戒仅仅好吃懒做, 他会是可爱的吗?
小说理论
导论
讨论篇目
1、《二刻拍案惊奇· 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 谐真偶》 2、蒲松龄:《聊斋志异· 乐仲》 3、[美]舍伍德·安德森:《林中之死》,刘文荣 译。 4、[美]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万紫译。 5、[哥伦比亚]马尔克斯:《世界上最漂亮的溺 死者》,朱景冬译。 6、阿城:《棋王》 7、方方:《琴断口》 8、邵丽:《刘万福案件》
小说理论
第一节 从故事到小说
■本节重点文献:
[德]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见《启迪:本雅明文选》, 张旭东、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一、小说史前史 当夜色笼罩着外边的世界,穴居人空闲下来,围火坐 定时,小说便诞生了。他们因恐惧而颤抖或者因为胜利而 踌躇满志,于是用语言重现了狩猎的过程;他详细叙说了 部落的历史;他讲述了英雄及机灵的人们的事迹;他说到 一些令人惊奇的事物;他竭力虚构幻想,用神话来解释世 界与命运;他在改变为故事的幻想中大大夸赞了自 己。……正如我们富于想象力地进入小说境界时那样,小 说使我们扩大了经验,并使我们对于自我可能遭遇的情况 增加了知识。小说是进行中的生活的生动体现——它是生 活的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而作为演出,它是我们自我 生活的一种扩展。([美]布鲁克斯、沃伦编著《小说鉴赏: 第3版》,冯亦代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 司,2006年版,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