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六一居士传(粤教版教材《选修2》P22--23)二、学习目标:1、结合作者介绍,了解欧阳修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2、识记并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4、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5、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那豁达开朗、淡泊以明志的积极思想。
说明:目标1、2、3是本课学习的基础和重点,目标4、5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2四、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和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欧阳修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著有《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素材积累: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
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
虚心求教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炼,含义倍增。
文章背景:见《全优课堂》第31页。
2、注音:初谪.(zhã)颍.水(yǐng)更.名(gēng)讥诮.(qiào)涿.鹿(zhuō)轩.裳(xuān)珪.组(guī)庶.几(shù)悴.(cuì)暇.(xiá)恻.然(câ)骸.骨(hái)夙.愿(sù)佚.(yì)难彊.(qiǎng)3、初步感知课文: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
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
(二)学习新知第一课时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切记字字对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用圆圈圈起来,然后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小组都解决不了的字词,请写在疑难卡上,每段注意一些重点句子。
在此基础上,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词。
扫除文字障碍后,概述各段大意。
六一居士初谪.(被贬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表并列的连词,又)衰且.(连词,表递进,而且)病,将退休..(古:退,辞退官职;休,颐养天年;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第一段大意:交代更号原因。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收集抄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备办)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通“耳”,罢了),奈何?”居士曰:“以.(把,介词)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诮:责备讥讽;畏:害怕)影而走.(古:跑:今:指人的脚交互向前移动)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本来)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聊:姑且;以:用,用来;志:记,记述、表明)吾之乐.(乐趣)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尽)道哉!方其..(方:正当;其:指作者自己)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观看)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足:能够;喻:形容;其:自己的)乐且适.(舒适)也。
然常患不得极....(患:忧虑;不得:不能;极:尽情享受)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形容词用作名词,拖累)者众也。
其大者..(大的方面)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外:外面),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名词作动词,生病;已:已经;悴:憔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请求)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终有一天)天子恻然哀...(恻然:恻隐之心;哀:哀怜)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古:……..(大概,差不多)偿其夙愿..(平素的愿望)焉。
此吾之所以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圭组之累其..形(累:使……劳累;其:自己的),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
累于彼者....(累:形容词作动词,拖累;于:被,介词彼者:官场)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副词,可不译)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停止)之,区区不足较..(足:值得;较:比较)也。
”第二段大意:描绘“六一”之乐。
已而..(过了一会儿)叹曰:“夫士.少而仕.(士:读书人;仕:做官),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慕之,宜去..(宜:应当;去:离职)一也。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竟然)以.(凭借,介词)难彊.之筋骸..(彊: 支撑;筋骸:身体),贪过分..(古:过多的;今: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之荣禄..(荣:荣耀;禄:俸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
吾负.(担负,引申为具备)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第三段大意:总结退隐的三条理由(三宜归去)2、翻译下面句子:①六一,何谓也?六一,讲的是什么?(宾语前置)②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判断句)③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意忘情时(状语后置)④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状语后置)⑤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成为我的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定语后置)⑥此吾之所以志也这便是我标明我的乐趣的原因。
(判断句)⑦吾其何择哉?我将选择哪方面呢?(宾语前置)⑧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宾语前置)第二课时(三)朗诵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是欧阳修的自传文,与一般的传记比较,它具有什么特点?明确:它并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
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2、“六一居士”中的“六一”指代什么?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3、欧阳修为什么要更号?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4、“六一”给了居士怎样的快乐?明确: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5、文中居士得了“五物”之乐没有?为什么?明确:还没有。
A“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给我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B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也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却精神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6、居士以官场为累,“五物”亦是外物,为何他不以为累?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还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
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7、居士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明确: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A、少而仕,老而休。
是必然规律。
B、用于时而讫无称。
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8、这是居士辞官的真正原因么?如果不是,那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不是。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君心难测,喜怒无常,伴君如伴虎,为其一;奸臣小辈,妒贤嫉能,造谣中伤,诬陷倾轧,无所不为,为其二;即使有识之士,政令不合,也会反目,为其三。
——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9、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明确:虽无五物,其去宜矣。
(四)拓展探究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都不一样。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谈到了快乐,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谈到了快乐,谈谈这几位文人是怎样理解快乐的?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