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在传感器出口处将被测信号由电压转换为电流,以电流形
式传送信号,将大大提高信噪比,从而提高传输过程中的
抗干扰能力。
2020/3/13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三、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由于数字信号的频率很高,很 多情况下传输线要按长线对待。
信号在长线中传输时会遇到三个问题:一是长线传 输易受到外界干扰;二是具有信号延时;三是高速度变化 的信号在长线中传输时,还会出现波反射现象。
2020/3/13
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1.终端匹配 为了进行阻抗匹配,必须事先知道传输线的波阻抗RP,
波阻抗的测量如图8所示。
图8 波阻抗测量原理图
调节可变电阻R,并用示波器观察门A的波形,当达到完 全匹配时,即R=RP时,门A输出的波形不畸变,反射波完 全消失,这时的R值就是该传输线的波阻抗。
2020/3/13
5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串模干扰
串模干扰就是指串联叠加在工作信号上的干扰,也 称之为正态干扰、常态干扰、横向干扰等。图2描述了 串模干扰的情况。共模干扰对系统的影响是转换成串模 干扰的形式来作用于系统的。
图2 串模干扰示意图
2020/3/13
6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020/3/13
7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图4变压器隔离图
2020/3/13
8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光电隔离 光电隔离是利用光电耦合器完成信号的传送,实现电路
的隔离,如图5所示。根据所用的器件及电路不同,通过光 电耦合器可以实现模拟信号的隔离,也可以实现数字量的 隔离。注意,光电隔离前后两部分电路应分别采用两组独 立的电源。
图5 光电隔离图
2020/3/13
9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当用于模拟信号的隔离时,对光电耦合器的线性特性 要求较高,而且一般要配以相应的校正电路来保证信号的 线性传送。现已有专门用于传递模拟信号的线性光电耦合 器,例如B-B公司的ISO100。
由于光电耦合器具有可靠的开关特性,所以用它来实 现数字信号的隔离是目前光电隔离的主要形式。对模拟信 号的隔离也可以通过V/F变换器将其变成不同频率的数字 信号,然后由光电耦合器传送。
内部干扰主要有:系统的软件不稳定、分布电容或分 布电感产生的干扰、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给系统带来的 影响等。
2020/3/13
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二、干扰的作用途径 1.传导耦合 干扰由导线进入电路中称为传导耦合。 2.静电耦合 干扰信号通过分布电容进行传递称为静电耦合。 3.电磁耦合 电磁耦合是指在空间磁场中电路之间的互感耦合。 4.公共阻抗耦合 公共阻抗耦合是指多个电路的电流流经同一公共阻抗
2.模拟地和数字地的连接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字地和模拟地必须分别接地, 然后仅在一点把两种地连接起来。否则,数字回路通过模 拟电路的地线再返回到数字电源,将会对模拟信号产生影 响。
2020/3/13
26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图14 模拟地与数字地的连接线路图
2020/3/13
27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时所产生的相互影响。
2020/3/13
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三、干扰的作用形式 1.共模干扰 共模干扰是在电路输入端相对公共接地点同时出现的
干扰,也称为共态干扰、对地干扰、纵向干扰、同向干扰 等。共模干扰主要是由电源的地、放大器的地以及信号源 的地之间的传输线上电压降造成的,如图1所示。
图1 共模干扰示意图
仪表放大器具有共模抑制能力强、输入阻抗高、漂移低、 增益可调等优点,是一种专门用来分离共模干扰与有用信 号的器件。
2020/3/13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二、串模干扰的抑制
1.在输入回路中接入模拟滤波器
根据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选用不同频带的滤波器, 使有用信号顺利通过。
2.使用双积分式A/D转换器
3.程序运行失常
计算机系统引入强干扰后,程序计数器PC的值可能被改
变,这将引起程序执行出现混乱,最终可能导致程序“死循
环”。
2020/3/13
20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二、输入/输出软件抗干扰措施 1.开关量(数字量)输入抗干扰措施 对于开关量的输入,为了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在软件 上可采取多次读取的方法(至少读两次),认为无误后再行 输入,如图11所示。 2.开关量(数字量)输出抗干扰措施 当计算机输出开关量控制闸门、料斗等执行机构动作 时,为了防止这些执行机构由于外界干扰而误动作,比如 已关的闸门、料斗可能中途打开;已开的闸门、料斗可能 中途突然关闭。对于这些误动作,可以在应用程序中每隔 一段时间发出一次输出命令,不断地关闭闸门或者开启闸 门。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消除由于扰动而引起的误动作 (开或关)。
备一定数量同等功能的模块,通过有关线路的配合,当其中 某一块模块失效时,备用模块即可自动投入运行。
4.故障诊断
在故障发生后及时显示故障信息,尽快定位故障点是提高 系统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控制系统一般都具备自诊断功能。
2020/3/13
2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第四节 接地技术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地线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电子系统抗干扰 理论与技术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020/3/13
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第一节 工业现场的干扰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 第二节 过程通道的抗干扰技术 • 第三节 软件抗干扰与硬件冗余技术 • 第四节 接地技术 • 第五节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第六节 印刷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3.将逻辑地浮空并使机柜良好接地 浮地是指控制装置的逻辑地和大地之间不用导线连接,
以悬浮的“地”作为系统的参考电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 以抑制外部辐射和干扰信号。 4.交流接地点与直流接地点分开
为了避免电阻把交流电力线引入的干扰传输到控制装 置内部,一般将两种地分开。这样既能保证控制系统内部 器件的安全性,又能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印刷电路板地线的安排
RAM数据冗余就是将要保护的原始数据在另外两个区域
同时存放,建立两个备份,当原始数据块被破坏时,用备份 数据块去修复。
2.程序冗余
在一些对程序流向起决定作用的指令之前插入两条NOP
指令,以保证弹飞的程序迅速纳入正确轨道。在某些重要的 指令前也可插入两条NOP指令,以保证其正确执行。
3.硬件冗余
根据系统的功能及各个模块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配
2020/3/13
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第一节 工业现场的干扰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一、干扰的来源
计算机控制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外部干扰和内 部干扰。
外部干扰的主要来源有:电源电网的波动、大型用电 设备(如天车、电炉、大电机、电焊机等)的启停、高压设 备和电磁开关的电磁辐射、传输电缆的共模干扰等。
R R1R2 R1 R2
(2)
适当调整R1和R2的阻值,可使R=RP。这种匹配方法
也能消除波反射,优点是波形的高电平下降较少,缺点是
低电平抬高,从而降低了低电平的抗干扰能力。为了同时
兼顾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情况,可选取 R1=R2=2RP,此
时等效电阻R=RP。
2020/3/13
17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6.交流地。交流地是交流50Hz电源的地线,也称为噪声 地。
7.直流地。直流地是直流电源的地线。
2020/3/13
25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二、常用的接地方法
1.一点接地和多点接地
对于信号频率小于1MHz的电路,采用一点接地,防止 地环流的产生;当信号频率大于10MHz时,应采用就近多 点接地;如果信号频率在1~10MHz之间,当地线长度不 超过信号波长的1/20时,可以采用一点接地,否则就要多 点接地。
第三节 软件抗干扰与硬件冗余技术
一、软件故障的几种表现形式
1.数据采集不可靠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干扰侵入系统,造成采 集的数据不准确造成误差。
2.控制失灵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状态的输出常常取决于某些 条件状态的输入和条件状态的逻辑处理结果,而在这些环节 至控制失灵。
图9 终端匹配图
2020/3/13
18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始端匹配
在传输线始端串入电阻R,如图10所示,也能基本上
消除反射,达到改善波形的目的。一般选择始端匹配电阻
R为:
R Rp Rsc
(3)
其中,RSC为门A的输出低电平时的输出阻抗。
图10 始端匹配图
2020/3/13
19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设置监视跟踪定时器
监视跟踪定时器,也称为看门狗定时器(Watchdog), 可以使陷入“死机”的系统产生复位,重新启动程序运行。 这是用于监视跟踪程序运行是否正常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20/3/13
2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四、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1.数据冗余
2020/3/13
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图11 多次读入流程图
2020/3/13
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三、程序运行失常的软件抗干扰
1.设置软件陷阱
当干扰导致程序计数器PC值混乱时,可能造成CPU离 开正确的指令顺序而跑飞到非程序区去执行一些无意义地 址中的内容,或进入数据区,把数据当作操作码来执行, 使整个工作紊乱,系统失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非程 序区设置陷阱,一旦程序飞到非程序区,很快进入陷阱, 然后强迫程序由陷阱进入初始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