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1)

第七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1)


图7.5 光耦合器隔离
在光耦的I/O部分必须分别采用独立的电源。 应注意光耦的位置设置(P164)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3. 继电器隔离—实现强弱电之间的抗干扰
图7.7 继电器隔离
4. 屏蔽方法—使输入信号的“模拟地”浮空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2.3 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长线传输的缺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具有信号延 迟,高速变化的信号在长线中传输时,会出现波反射现 象。
1. 屏蔽信号线
方法: (1) 采用双绞线,其中一根用作屏蔽线,另一根用 作信号传输线。把信号输出线和返回线两根导线拧合;
(2) 采用金属网状编织的屏蔽线,金属编织网作屏 蔽外层,芯线用来传输信号。
原则:抑制静电感应干扰用金属网的屏蔽线;抑制 电磁感应干扰用双绞线。
第7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 干扰技术
第十六讲-第十七讲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十六讲
7.1 工业现场的干扰及对系统的影响 7.2 硬件抗干扰技术
7.3 软件抗干扰技术
7.4 接 地 技 术 7.5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7.6 小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7.2 共模干扰示意图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共模干扰可以是直流电压,也可以是交流电 压,其幅值可达1~10V。因为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 程中,被控制和被测试的参量可能很多,并且是 分散在生产现场的各个地方,一般用长导线将计 算机发出的控制信号传送到现场的某个控制对象, 或者把安装在某个装置中的传感器产生的被测信 号传送到计算机的A/D转换器。因此,被测信号Us 的参考接地点和计算机输入信号的参考接地点往 往存在一定的电位差Ucm。对于A/D转换器的两个 输入端来说,分别有两个输入信号:Us+Ucm和 Ucm。故Ucm是共模干扰电压。
限幅滤波法能有效克服因偶然因素引起的脉冲干 扰,但无法抑制周期性的干扰,平滑度差。
2. 中位值滤波法
连续采样N次(N为奇数),把N个采样值按大小排列, 取中间值为本次有效值。 能有效克服因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干扰,对温度、 液位等变化缓慢的被测参数有良好的滤波效果。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屏蔽信号线需注意的事项(P166)。
2. 双绞线不同的使用方法(图7.10)
(1) 传送距离小于5m,收发端装负载电阻 (2) 传送距离超过10m或经过噪声严重污染的区域 时,可使用平衡输出的驱动器和平衡输入的接收器, 发收端有末端电阻。
3. 双绞线与光耦联合使用(图7.11)
( dB)
串模抑制比:使输出信息发生规定变化的串模电压,与 由被测量引起的能使输出产生相同变化的电压之比。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2. 共模干扰
共模干扰:在电路输入端相对公共接地点同 时出现的干扰,即输入通道上共有的干扰电压。 共模干扰主要由电源的地、放大器的地以及信号 源的地之间的传输线上电压降造成的。
(2) 当尖峰型串模干扰成为主要干扰源,系统对采样速 率要求不高时,采用双积分式A/D转换器可以削弱周期 性的串模干扰。 (3) 通过提高阈值电平抑制低噪声的干扰。
(4) 高速逻辑器件抑制低频干扰;低速逻辑器件或人为 附加电容抑制高频干扰(脉冲干扰)。 (5) 若串模干扰的频率与被测信号频率相近时,信号线 应选用带屏蔽的双绞线或电缆线,并应有良好的接地系 统;或在软件中使用数字滤波。 (6) 对于主要来自电磁感性的串模干扰,应尽可能早地 对被测信号进行前置放大,以提高回路中信号噪声比, 或尽可能早地完成A/D转换或采用隔离和屏蔽等措施。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1.2 干扰的作用途径
干扰信号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入系统内部:
(1) 电磁感应(磁耦合)
(2) 静电感应(电耦合)
串模干扰
(3) 传导耦合
(4) 公共阻抗耦合 (5) 其他形式
干扰源 交流电源/接地系统 公共阻抗 I/O信号传输线路 电磁感应 静电场感应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1.变压器隔离
图7.4 变压器隔离
变压器把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电路隔离开,抑制 共模干扰。隔离前和隔离后应采用两组相互独立的电 源,切断两部分的地线联系。 脉冲变压器隔离法在微机测控系统中应用较广。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2. 光电隔离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通常IN/OUT线与大地或机壳之间发生的干扰 都是共模干扰,信号线收到静电感应时产生的干 扰也是共模干扰。
由于共模干扰它不和信号相叠加,但它能通 过测量系统形成到地的泄漏电流,这泄漏电流通 过电阻的耦合就能直接作用于仪表,产生干扰。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1) 数字滤波是用程序实现的,不需要增加硬件设备;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1. 限幅滤波法(程序判断滤波法)
Y (k ) Y (k 1) Y , 则 Y (k ) Y (k ) Y (k ) Y (k 1) Y , 则 Y (k ) Y (k 1)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4.一阶滞后滤波法(惯性滤波法)
1 G(s) 1 Tf s
离散化得低通滤波公式:
x ( k ) (1 ) u ( k ) x ( k 1 )
一阶滞后滤波法对周期性干扰具有良好的抑制 作用,适用于波动频率较高的场合,缺点是相位滞 后,灵敏度低,不能消除滤波频率高于采样频率的 1/2的干扰信号。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2.4 阻抗匹配
为了防止静电干扰和反射波干扰,采用终端 阻抗匹配或始端阻抗匹配,或者通过TTL芯片缓 冲器与长线连接。 阻抗匹配: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 匹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 为了阻抗匹配,必须事先知道传输线的特征 阻抗(波阻抗)Rp。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被测电路中,被测信号Us有单端对地输入和 信号源的内阻抗 双端不对地输入两种。
共模干扰电压 全部转为串模 干扰电压
UA U cm Zc Z s1 Zc1 1
输入电路的 输入阻抗
单端对地
双端不对地
共模干扰电压Ucm在仪表 U cm 输入端A,B两端形成的共 U A Z Z Z c2 s1 c2 模电压为:
2. 控制失灵
3. 程序运行失常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3.2 数字滤波方法
数字滤波:通过一定的计算或判断程序减少干 扰在有用信号中的比例,实质上是一种程序滤波。 与模拟滤波器相比,数字滤波有以下几个优点: (2) 可以对频率很低(如0.01Hz)的信号实现滤波克服 了模拟滤波器的缺陷; (3) 可根据信号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滤波方法或滤波 参数,具有灵活、方便、功能强大的特点。
计算机 控制系统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1.3 干扰的作用形式
1. 串模干扰(差动干扰)
串模干扰是指干扰电压与有效信号串联叠加 联合作用到仪表上的干扰。通常来自高压输电线, 与信号线平行铺设的电源线及大电流控制线所产 生的空间电磁场。 串模抑制比:
图7.1 串模干扰示意图
Un SMRR 20 lg U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2.2 共模干扰的抑制
采用双端输入的差分放大器作为仪表输入通 道的前置放大器,是抑制共模干扰的有效方法。
另外可以利用变压器或光耦把各种模拟负载 与数字信号隔离开来,即把“模拟地”与“数字 地”断开,被测信号通过变压器耦合或光电耦合 获得通路,而共模干扰由于不成回路而被有效的 抑制。
(2) 系统结构设计;
(3) 安装与调试。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外部干扰有电网的波动、大型用电设备的起 停、电磁辐射,一些大功率的用电设备以及电力 设备,甚至空间条件可能成为干扰源等。外部干 扰的主要因素为: (1) 外部电气条件:如电源电压的稳定性、强 电场与磁场等;
(2) 外部空间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清洁 度等; (3) 外部机械条件:如振动、冲击等。
7.2.5 长线的电流传输
长线传输时,用电流代替电压传输,可获得较
好的抗干扰能力。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3 软件抗干扰技术
第十七讲
经常采用的软件抗干扰技术是数字滤波技术、 开关量的软件抗干扰技术、指令冗余技术、软件 陷阱技术等。
7.3.1 软件出错对系统的危害
1. 数据采集不可靠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1. 终端并联阻抗匹配(P167)
R阻值的确定;优点;缺点
2. 始端串联阻抗匹配(P168)
R阻值的确定;优点;缺点
3. 终端并联隔直流匹配(P168)
R阻值的确定;优点;缺点
4. 终端接钳位二极管匹配(P168)
优点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
7.1 工业现场的干扰及对系统的影响
影响应用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来 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磁干扰,以及系统结 构设计、元器件安装、加工工艺和外部电磁环境 条件等,这些因素对系统造成的干扰后果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测量数据误差加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