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主体---自然人

民事主体---自然人

民事主体---自然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人、监护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识记监护人的职责;懂得自己享有的民事权利有哪些;理解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使学生懂得未成年人应正确通过自己的行为去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具有辨别、判断民事行为的有效与无效、合法与非法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和监护人的职责,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自觉依法进行民事活动。

【重点、难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教学过程】:<案例导入>:《中奖之后。

》设问:1)、这辆车的所有权归谁?2)、张旭的赠车行为是否有效?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民事主体。

一、民事主体(1)概念:在民事活动中,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2)主要分类:自然人;法人;其他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非法人组织和国家二、自然人(板书)(一)自然人的涵义(板书)概念: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有血有肉、两足直立行走、具有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高级哺乳动物。

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以及无国籍的自然人。

★自然人与公民的区别: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

具有国籍是确定我国公民资格的唯一要件。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是从属于自然人的,是自然人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宪法概念。

而自然人的范围十分广泛,这是由于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外经济贸易领域将会进一步扩大,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我国适用我国法律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所造成的。

公民的出生是一个法律事实,是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起点。

公民从一出生时起,就具有了民事权利能力。

故认定一个分娩的胎儿是否符合出生的标准,关系重大。

如果符合出生的标准,他就有了民事权利能力,否则就没有。

(举例:甲于某年9月10日死亡,当时甲已有配偶乙和一子丙,且乙已怀孕。

假设甲有遗产9万元,且甲没有遗嘱,也没有父母。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遗产时,就应当给胎儿保留3万元的继承份额。

如果胎儿符合出生标准,则可以获得3万元的遗产,如果几天后又死了,这3万元就是他的母亲乙所有,丙只能拿到父亲遗留的3万元遗产。

如果不符合出生标准,生出的胎儿是死体,则不能取得为其保留的3万元遗产,该3万元遗产仍然是甲的遗产,由乙和丙均等继承,这样乙和丙就能各拿到4.5万的遗产。

)但怎样才算符合出生标准呢?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采用当代医学上公认的标准,即以胎儿完全脱离母体,独立存在,并能独立呼吸为准。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板书)民法作为一个权力法,主要规定在法律上民事主体有哪些权利,又如何才能取得这些权利。

二者所有的一切全部取决于民法中关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因此可以说,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整个民法的基础。

1、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板书)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得以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它是自然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具体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依据,也是自然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志。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要有民事行为能力,就必须有正确识别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即有意思能力。

意思能力是自然人具有行为能力的基础。

自然人具有意思能力,一方面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经验;另一方面还要有正常的精神状态,能理智的进行民事活动。

案例:王某为某机械厂的合同工,16周岁。

某日,她在工艺美术商品店购买了项链和宝石戒指,价值1700元。

王的父亲认为她尚未成年,未经家长同意不能进行大额交易,要求工艺美术商店退货,而王某提出,自己已经是自食其力的工人,可以自己做主,表示不愿退货。

(1)王某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2)其父要求商品退货是否合法律规定?(3)这件事应当由哪个法律来调整呢?答:(1)有效。

因为王已满16岁,以自己的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是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第2款规定:“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见本案中不存在主体不合格问题。

(2)王某父亲要求商店退款是否不符合法律要求的。

由于王某依法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故其买卖合同已经合法成立。

根据《民法通则》第57条,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而王某父亲认为王某未经家长同意不能进行大额交易的说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3)这件事由民法来调整。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板书)第一、民事权利能力是每一自然人都具备的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则并非每个自然人都能够具备。

第二、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止与死亡。

民事行为能力则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有意思能力即有行为能力,无意思能力则无行为能力。

我国民法通则对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作了如下分类:(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不能进行的其他民事活动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3)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下面我们来看三道习题:1、某甲现年17岁,父母早逝,主要靠自己外出做工维持生活,应视其为(C)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C.完全民事行为能力D.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2、某甲现年15岁,大学生,智力超常,生活自理能力强。

某甲应属于(B)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C.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D.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民事活动要具有法律效力,应(C)A.与其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想适应B.通过委托代理人C.通过法定代理人D.通过委托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划分为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D.精神病人E.未成年人引例甲17岁,在汽车修配厂做学徒,平日自己也给人修车,收入可观。

甲很孝顺,除自立外,经常给家人买日用品及衣物。

一日,甲购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轿车,其父母反对,理由是甲未满18岁,此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求退车还款。

问题:甲是否有权买车?此行为是否有效?引例中某甲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因此他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购买车辆。

案例:王某,才17岁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种瓜专业户了。

西瓜快熟的时候,他和一家水果店签定了五万斤西瓜的购销合同。

合同中规定:等西瓜熟了,由水果店派车来拉西瓜,并交付货款。

转眼合同规定的日期到了,西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王某两次催水果店来运西瓜,但一直没见到汽车的影子。

原来,在合同履行期就要到来的时候,水果店进了一大批羊桃,仓库全被占满了。

几天以后西瓜大量上市,价格下跌。

水果店见卖西瓜已无利可图,就不打算派车去运西瓜了。

结果王某的一部分西瓜没有及时采摘,受到一定损失。

王某与水果店交涉无果,就向法院要求水果店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水果店的负责人说:王某才17岁,没有成年,按照民法通则规定,他没有签合同的资格,因此这份合同不能算数。

这位水果店负责人的说法有没有法律依据呢?案例:有一天,商店来了一批“双喜牌”电饭锅,买的人挺多。

这时候,一位穿得整整齐齐的小伙子走到柜台前看了看,又转到后边排上了队。

排在前边的一个叫李明的青年转过头来对伙伴小涛低声说:喂,这不是志学吗,他的精神病好啦?小涛说:是啊,上次他犯病住了几个月医院,出院后一直挺正常的。

李明有点担心地问:他能买东西吗?案例:原告龚某和被告吴某是小学同学,两人均才9岁,2004年3月29日下午1时吴某到龚某家,见龚在做作业,就摘掉其眼镜嘻闹,龚某就去追赶,意图要回眼镜,不巧吴某的衣袖碰到斜放在一旁的砖堆上的竹竿,竹竿弹起后戳伤了原告的右眼,龚某为此住院七天,右眼手术摘除,花费医疗费4450元,交通费120元,护理费440元。

原告龚某之父起诉法院要求吴某的法定代理人赔偿损失。

被告吴某的父亲认为这是小孩嘻闹造成的,孩子并非故意伤害龚某,属于意外事故。

不愿承担赔偿责任。

此说法有道理吗?3、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联系(板书)第一、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是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它对自然人实现民事权利来说,还是一种可能性,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它是自然人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的,它的内容和范围是直接由统治阶级的意志确定的,因此可以说每一个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都是一样的。

然而民事权利则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产生的,而民事行为能力则以意识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有意识能立即行为能力,无意识能力则无行为能力。

一般说来,自然人取得具体的民事权利、设定义务,其内容和范围则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人身是不可分割的。

根据《民法通则》第9条的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非依法律规定不能受限制或被剥夺,而且自然人自己也不能放弃或转让。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则可以通过民事行为能力依法放弃或转让。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但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

自然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又是民事权利能力转化为具体民事权利的手段。

(三)监护(板书)讨论:婴儿能获得赔偿金,拿起能否作为民事主体呢?如果能,由谁替其保管;而替其保管的原因是什么?1. 监护:是指监护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它合法权利的监督和保护。

如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无监护能力的,可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人中指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从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等人员中制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