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了解悼词及其特点。
3、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设想】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演讲辞。
今天也不例外,但我们要学的是一种新的演讲辞──悼词。
悼词也叫“哀祭文”、"祭文"、"诔文"、"哀辞"等,是人们用于哀悼与祭奠的文体。
悼词其实说新也不新,古已有之,中国有唐朝韩愈沉郁顿挫,倾诉叔侄之谊的《祭十二郎文》,清有袁枚哀婉欲绝,叙述哥妹情深的《祭妹文》,《红楼梦》有贾宝玉面对落红点点,真情吟唱,痛悼秦雯的《芙蓉女儿诔》;外国有维多克·雨果文人相惜,言之切切的《巴尔扎克葬词》,哀惋细腻,催人泪下的《乔治·桑葬词》,也有爱因斯坦高度凝练,品德第一,人格至上的《悼念玛丽·居里》,现在我们要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和恩格斯一道去悼念马克思!同学们要细心品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探究悼词的特点和体会其中情感。
二、粉笔板书教学目标1、结构。
2、悼词。
3、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师生研讨(以下只是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程序。
具体的教学步骤将以现场学生的思维状况随机而定。
)1、朗读一遍课文:(或快速默读课文)⑴师问:悼词一般人们悼念一个人要说四个字那就是:“永垂不朽”,而恩格斯说的是“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那他的事业是指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
引导:事业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一个是理论→试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克思思想贡献(理论贡献)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的贡献是不是“思想贡献”?(注意这样一句:“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对文中有关马克思伟大实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在恩格斯看来,这两方面的贡献,那个更重要?为什么?(从语言入手:“远不是最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展示结构提纲。
⑵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理论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⑶大家看马克思的贡献哪一个方面是最重要的?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⑷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紧承第一段是突出强调马克思逝世带来的损失,由重到轻,先说无产阶级后说历史科学,所以这两个“对于”和文章主体部分并不矛盾、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
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他们将近有40年的友谊。
可以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也莫过于恩格斯。
列宁对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有着极高的的评价:“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人之常情,在葬礼上恩格斯就是痛哭失声,满面流涕,也不为过啊!用刘德华的歌词来说这时候就应是“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但统观全篇,文章感情似乎很淡,那这个伟大的友谊似乎成了传说中“美丽的谎言”还是列宁为尊者讳,还是实有其事,下面让我们在文中找一下证明。
五、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明确:“两点三刻”,时间写得详细具体,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为的是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呼之欲出。
小结:第一段简述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此时不能把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他要站在整个无产阶级的角度讲话,那只有把自己的情感浸入到叙述和描写之中,是含着泪去准确地评述马克思,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再读第一小节,教师指导。
读出情感。
2、第二节:明确:“空白”两个字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第三节:明确:“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从而高度赞扬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4、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5、“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6、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
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7、“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
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小结:第八小节写了马克思的影响:反面:各国政府驱逐;资产者诽谤诅咒正面;战友尊敬爱戴悼念8、“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结尾对死者再次进行悼念。
六、小结1、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学生答,教师小结:悼念叙述(1)────悲痛↓理论──科学家↘评价评说(2—7)→敬仰↓实践──思想家↗怀念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这确实是人类最伟大的友谊,恩格斯的悼词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敬仰──悼念、2、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出示幻灯片。
总起来看这是恩格斯在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葬礼上,发表了的以议论为主,记述,描写,抒情相结合的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七、总结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历史,背叛祖宗,背叛自己,这也是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悼词的意义所在。
马克思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依然要在马克思的旗帜和指引下奋勇前进,他真正做到了恩格斯所说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那就用我们的自信和激情大声的吼出“您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八、布置作业巴尔扎克葬词各位先生: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
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
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才华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
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
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