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之前我通过微博、日志不停地表述了我关于断链分段处理的思路,但还是不断有网友询问断链的处理,特别是当平面分段后,断链在纵断面如何处理。
好吧,今天我再辛苦点,就着这个案例,说说断链在纵断面上处理的方法。
先展示一下这个案例的平、纵设计文件——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粤境连平至从化段某合同段的《直线曲线及转角表》、《纵坡、竖曲线表》:
非常明显,该路段有一处断链:短链:1.884m K37+398.116 = K37+400。
如果看到这里,不知道什么叫断链,什么叫短链,那么,请先看看扫盲贴:/595077/blog/1251731511
这处断链的位置,平面上在JD18-JD19之间的直线段上,纵断面在变坡点3-4之间的直线坡段上,在《纵坡、竖曲线表》上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从表面上变坡点3、变坡点4之间的桩号差为2010米,但由于断链的存在(短链1.884m),这两个变坡点间距实际要少1.884米,为2008.116米。
关于断链,我推荐的处理方法一贯都是:分段计算。
如果有一个断链,就分成两段;如果有两个断链,就分成三段。
本例只有一个断链,因此分成两段。
第一段:
第一段的平面要素计算截图如下:
第一段的终点,就是断链点,其桩号应为断链等式前面那个桩号,想办法把它的坐标计算出来就行了。
这里再啰嗦两句,不管什么原因分段计算,计算路段的起终点必须准确确定,有个原则,计算路段的起终点,特别是起点,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道路中线上的点;(2)直线上的点。
很多网友直接用JD点作为计算路段的起点,反过来问我为什么计算错误,为什么?JD不是道路中线上的点。
第一段的起点,我选择JD17的ZH点,终点,是断链点,均符合那两个条件。
只是,要想办法把这两个点的坐标计算出来,它们在直曲表上是没有的。
如果还要考虑竖曲线,请注意我这儿有这么一个原则:竖曲线的起终点范围,一定要大于,至少要等于平曲线的计算范围。
计算路段竖曲线的起终点,可以选择设计文件中的变坡点,但由于起终点不会计算竖曲线,所以一定要注意计算路段的起终点千万不要落在你选择的第一个和最后那个变坡点的竖曲线范围内了,否则,宁愿再往外多选一个变坡点。
按照以上变坡点选择的原则,第一段的变坡点资料及计算要素如下:
其中,1~3变坡点没有问题,都是照着设计文件的《纵坡、竖曲线表》填写的,但4变坡点的桩号要注意,在设计文件上,这个桩号应该是K38+730,显然,这个桩号是断链点(K37+398.116 = K37+400)之后的桩号。
在同一个计算路段中,其桩号系统应该是连续的,而断链点的存在打破了这种连续,会带来计算错误,所以,在这里,我把变坡点K38+730按照断链点之前的桩号系统换算一下,使之与断链点之前的桩号连续。
换算的方法很简单,把这个桩号减去短链数,或者加上长链数,这里减去1.884米,即为K38+728.116。
最后,计算出来的断链点K37+398.116的坐标和高程如下:
当然,在变坡点资料中,把最后那个变坡点换成断链点,也是可以的,只要前提是断链点在直线坡段、而非竖曲线上,就行,本例满足这一条件。
第二段:
第二段的平面要素计算截图如下:
第二段的起点,也是断链点,其桩号应为断链等式后面那个桩号,和第一段的终点在空间上是同一个点,所以尽管桩号不同,但坐标是相同的,而且高程也会是相同的。
第二段的变坡点资料及计算要素如下:
第二段的起点,当然可以选择断链点,也可以选择断链点之前的那个变坡点,同样的道理,需要将其转化为与本段桩号系统一致,桩号K36+720,加上短链长1.884米(这里是反的,所以加短链长),即K36+721.884。
在该计算段上,断链点K37+400的坐标和高程计算结果如下,和第一段上计算的断链点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