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选修)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教材分析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高二化学组李德梓一、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要求二、本专题教材结构注:阴影为新增知识点。

三、教学参考对本专题的要求【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学习目标1.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在化学平衡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电离平衡概念。

2.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运用电离平衡原理解释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知道电离平衡常数与弱酸、弱碱的酸碱性强弱之间的关系。

4.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二)课时建议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课时常见的弱电解质 1课时【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一)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掌握pH的简单计算。

2.能够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初步学习pH计的使用。

3.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等方法,认识pH的调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学会使用滴定管,能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并能绘制滴定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5.了解酸碱中和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

(二)课时建议溶液的酸碱性 1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2课时【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一)学习目标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2.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3.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有关盐类水解的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二)课时建议盐类的水解规律 2课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2课时【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一)学习目标1.了解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2.理解溶度积的概念,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

3.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的生成和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二)课时建议沉淀溶解平衡 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2课时四、本专题的知识点与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一部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从生活中常见的酸、碱入手,通过醋酸和盐酸酸性比较的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差别,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探究结果为依据,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对于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将常见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氧化物等与电解质强弱建立联系即可;教学时可先复习电解质的有关知识,再引导学生分析水溶液中电解质间发生的反应,结合实例分析反应原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依据实验结果阐述强、弱电解质的定义以及区分强、弱电解质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充分利用教材中图3—2和图3—3分别展示了HCl和醋酸在水中的电离示意图,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两者电离的主要差别,HCl在水中是完全电离,而醋酸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

通过直观的方法说明微观过程。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通过讨论醋酸分子与水分子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过程,进而讨论电离平衡的平衡状态、电离平衡常数;充分利用教材中图3-4和图3-6分别用比例模型表示了醋酸分子和水分子发生电离的过程,可以增进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的理解。

通过直观的方法说明微观过程。

充分发挥化学平衡理论对电离平衡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材在第60页设置“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电离平衡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电离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加深对电离平衡本质的理解。

第三部分“常见的弱电解质”以水为例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电离平衡,引导学生根据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并依据弱电解质电离常数判断其相对强弱,从而促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水的电离及电离平衡移动知识的教学,对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以及pH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盐类的水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对后几节的教学关系很密切,因此,可以适当地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尤其是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中应当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指导学生注意理论依据对新知识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本单元中的学习方法对第三、四单元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单元多处设置了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第58页设置“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推测盐酸与醋酸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又如,在第61页设置“交流与讨论”,通过给出有关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醋酸电离达到平衡时的电离度及各微粒浓间的关系。

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补充):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①浓度:弱电解质溶液中,水越多,浓度越稀,则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

②温度:电离过程需吸收能量,所以升高温度,电离程度增加。

③同离子效应: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相同的离子,则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减小。

④离子反应效应:若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离子结合的离子,则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变大。

【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在上一单元介绍水的电离平衡的基础上,本单元重点介绍水溶液的酸碱性的表示及测定。

本单元共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溶液的酸碱性”主要介绍了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及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关系、pH的概念、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以及常用的测量溶液pH的方法;第二部分“酸碱中和滴定”从原理、实验方法等角度介绍了一种常用的测定酸碱浓度的方法——酸碱中和滴定。

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一个关键。

可紧密联系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从水的电离平衡出发,通过条件的改变,电离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引入溶液酸碱性的学习。

可以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如讨论H2O、HCl溶液、NaOH溶液中c(H+)与c(OH-)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并以列表的方法归纳出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特别注意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知识及电离平衡移动知识,让学生在运用这两类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顺畅的思维中完成学习目标。

第66页设置“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分别计算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中氢离子及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及氢氧根离子浓度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进而引出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必要性,再在第67页设置“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pH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及氢氧根浓度关系的运算,总结出溶液的pH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对于教材中较为容易的知识点,教师只需要给出合适的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即可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例如,对于溶液的酸碱性,学生较容易理解,只需要完成教材第66页的“交流与讨论”即可掌握。

再如,pH的计算作为一种数学手段,只需要学生学会使用,对于公式本身不需要过多讲解。

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对溶液的酸碱性加以控制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促使学生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本单元简单介绍了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溶液的pH。

重点介绍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常用的测定酸碱溶液浓度的方法,教材对于pH试纸和pH计的介绍比较简略,教师应给出一定的实物或结合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酸碱中和滴定”是学生要掌握的一种化学分析方法。

要让学生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用到的仪器、药品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对于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课文叙述比较精练,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中和滴定实验可以实现的理论基础。

如提问: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的时候,酸和碱应该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尽量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完成学习。

在“滴定管的使用”的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两种滴定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信息提示”,通过学生自习和实践,初步掌握滴定管使用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一些问题,如:碱式滴定管和酸式滴定管有哪些差别?为什么不能混用?为什么要润洗?为什么要排气泡?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习结束后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对照并改进自己的操作,鼓励学生思考以上问题,交流讨论得到结果;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操作方法,与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到答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细致地观察滴定过程,思考并得到结论。

当学生学会使用pH计和滴定管后,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完成第70页“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切身体验酸碱中和滴定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掌握滴定的一般方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材料,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酸碱滴定管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补充):有关溶液pH的计算,溶液的稀释规律,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在上一单元介绍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基础上,本单元着重探究另一类重要的物质——盐类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即盐类的水解。

盐类水解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本单元共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盐类的水解规律”介绍了盐类水解产生的原因、盐溶液的酸碱性以及水解反应的表示方法;第二部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介绍了影响盐类水解的几种因素,即盐本身的特征、浓度、温度、溶液的酸碱性等。

从整体看,“盐类的水解”理论性较强,包含了化学基本概念(盐类水解)和化学用语技能(书写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揭示矛盾,总结规律性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解实验的现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一是应注意通过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二是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精选案例,让学生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首先在教材第74页设置“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以形成对盐溶液酸碱性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盐分类,为从微观角度研究盐溶液呈现一定酸碱性的原因打下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