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上教材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上教材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上教材古代诗
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乐府诗《观沧海》。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诗的世界。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第一首诗《观沧海》。

二、
题目解说
沧海,大海。

文题交代事“观沧海”。

此诗描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四、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五、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2、读准节奏,二二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个别读,听录音,齐读。

4、读懂诗意。

向东行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

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长势旺盛。

秋风飒飒,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

日月昼夜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自大海的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雄心壮志。

六、品味诗歌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是登山所见。

2、作者写了哪些景象,其中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动景?
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作者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星汉。

其中海水、洪波是动景,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势;山岛、树木、百草是靜景,烘托了大海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辽阔,而且美丽多姿。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现在再一起来背诵一遍,(齐背诗歌),在唐代诗人中,王昌龄绝对是最为正直的那一个,不过,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正直的性格,才冒犯了当朝权贵,导致他一直奔波在被贬官的道路上,但正直也让王昌龄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每当收拾好行囊要踏上贬官之旅的时候,诗人们就纷至沓来,写诗赠别,孟浩然写《送王昌龄之岭南》,岑参写《送王大昌龄赴江宁》,李白也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
题目解说
“闻”,听说。

“王昌龄”,唐代诗人,李白的朋友。

“左迁”,贬谪。

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龙标”,地名,今湖南黔阳。

“遥”,在远方的意思。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远地寄去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心。

这是一首七绝。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

四、朗读诗歌
1、读准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个别读,听录音,齐读。

3、读懂诗意。

在柳絮落尽杜鹃啼叫的季节,
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经过五溪。

我把我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伴随着您奔赴夜郎以西。

五、品读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暮春时节,从“杨花落尽”看出来的。

2、首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杨花飘泊不定、子规啼叫声音凄凉,作者选取这种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关切与同情。

3、颔联哪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
“过五溪”,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五条溪,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4、三四句有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一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二是说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因此也只有将自己的愁思寄托给明月,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不舍。

5、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诗人借助想象将一片真情托付给“明月”,将明月人格化。

使之具有人的感情。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明月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安慰和同情的感情。

六、课堂小结
本诗以景传情,诗人运用想象的艺术手法,把自己的“愁心”寄托给人格化的明月,恰切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之情。

七、巩固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愁寄明月子规啼心随君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同学背诵诗句)。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王湾的一首律诗《次北固山下》。

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向前行驶。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思念故乡的书信要送到什么地方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五、品味诗歌。

1、这首诗写了哪个季节哪些景物?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2、哪两句诗总写了北固山的景色。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3、首联中两个互文词语是?
青山、绿水。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事。

4、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
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5、说说“正”“悬”两字的妙处。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6、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7、说说颈联蕴含怎样的哲理?
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8、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照应首联,表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旅途中怀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对偶句发端,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暗含路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诗人于船上所见之景,展现出恢弘阔大的气势。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

尾联写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北归的大雁正飞过天空,勾起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四联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七、巩固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猜你喜欢:
1.古代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2.20XX古代诗歌四首
3.七年级古代四首古诗
4.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