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高二历史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
”其意在强调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大一统C. 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B【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 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
4. 下图汉字字体分别是 ( )A. 楷书——草书——行书——隶书B.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C. 隶书——行书——草书——楷书D.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本题考查中国汉字艺术的特征。
仔细观察图片文字特征,不难得出,依次是: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AC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特征5.理学家在建立理论体系时,把自然、人生和社会融为一体,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A. 充分阐发佛道思想B.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C.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D. 开始形成民族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可知,理学融合了道家、佛教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故B正确;理学融合了道家、佛教思想,并非充分阐发佛道思想,排除A;理学是对儒学的发展,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联系所学理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解答。
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知,作者认为朱熹使儒学更加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A。
BCD中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的描述与材料“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的描述不相符合,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学生紧扣材料信息后再结合选项作出逐一甄别即可,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7.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教育目标是成圣成贤B. 倡导教育目标是博闻强记C. 阐明教育目标是求取功名D. 强调教育目标是完善人的品德【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而不是求取功名,C错误。
8.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D项。
9.如图是明代唐寅的《看泉听风图》,该作品的绘画风格是A. 光影交替,追求客观B. 构图宏伟,色彩绚丽C. 遗形写神,借物抒情D. 对比强烈,传神写照【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可知,唐寅的《看泉听风图》属于文人画,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人的情感,故C项正确。
文人画不追求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摹写,排除A;图画无法反映色彩绚丽的特征,排除B;此画不仅是文人画,也是山水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比强烈这一点无法体现,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文人画和山水画的特点,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结合选项再对图画作出相应解读。
10.“三言二拍”有的描述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
据此可知,“三言二拍”可以作为研究明清社会参考资料的主要原因是A. 体现价值观念B. 是第一手史料C. 折射社会现实D. 再现历史细节【答案】C【解析】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三言二拍”描绘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C正确;小说并不能代表价值观念主体地位,故A错误;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故B错误;小说不可能再现历史细节,故D错误。
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 因循反复的特点B. 走向衰败的轨迹C. 家天下的本质D. 集权体制的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可见,黄宗羲认为秦、汉、宋采取的措施均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是为天下百姓,从而说明传统政治“家天下”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黄宗羲认为不同朝代采取的措施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是说明传统政治因循反复,排除A项;黄宗羲没有提出传统政治走向衰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集权政治的根源,排除D项。
【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儒家思想在批判落后因素的同时,呈现出活跃的局面。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 专制主义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C. 拜金主义盛行D. 理学开始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
故B正确;专制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A;C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13.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
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 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 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 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期间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时候正值洋务运动开展时期,“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说明清政府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说明不想改变“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C选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技术也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故A选项错误;“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说明清政府想要维护“中体”的地位,与禁止官员著书出版无关,故B选项错误;这时期中国在坚持“中体”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材料没反映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4.流行词汇反映时代的主题。
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常用的固定短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这反映出A. 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B. 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逐步流行C.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加强,社会上掀起一股变革社会制度的热潮,如戊戌变法,B选项符合题意;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的说法明显错误,A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救亡图存,变革社会制度,这与“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技术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思想,D选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