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重点分析2005年10月12日目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除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外,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
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西部地区还必须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一些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是能源建设。
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
2004年西部地区主要能源产量及在全国所占比重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煤炭51866万吨32.7原油4071万吨23.3发电量5099亿千瓦时23.9其次是原材料工业。
甘肃、云南的铅锌、四川的钒钛、内蒙古的稀土等得到较快发展。
青海100万吨钾肥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
贵州和云南磷肥企业通过改造,使我国高浓度磷肥自给率提高到50%以上。
第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等已逐步成为优势产业。
第四是旅游业。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各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探险旅游,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等跨区域旅游线路已经形成。
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
此外,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也渐成气候。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分析,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四大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明显。
二是基础设施的改善。
三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全国对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
四是毗连众多国家的区位优势显现。
虽然成绩不小,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如下四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仍是西部地区的首要突出问题。
其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第三是产业链条短。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齐同生介绍,宁夏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1:2.1,显著低于全国1:1的水平。
当前煤转电效益可增加5倍,煤转化工效益可增加10倍,煤转油效益可增加20倍。
但从内蒙目前情况看,主要以输出原煤为主,加工转化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第四是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西部地区近五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五年前现在内蒙25:39.7:35.318.7:49.1:32.2陕西18.43:1.38:38.913.7:49.1:37.2青海14.6:43.3:42.110.6:51:38.4甘肃20.52:45.47:3418.05:48.63:33.32--西部地区将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今后将综合考虑西部地区资源特点、产业基础、支撑条件、需要与可能,优先发展以下六类重点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能源及化学工业。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能源优势,重点建设大型煤炭、大规模石油天然气、大中型水电站等能源基地。
因地制宜,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工业,加快建设煤制油、甲醇、二甲醚、乙烯、化肥等化学工业项目。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陕西要在扩大陕北一次能源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彬长、丈八矿区,搞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着重抓好陕北、渭北和关中的一批火电厂建设,形成陕北和关中两大火电集群,开发陕南水电资源,尽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电源基地;加快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重点发展煤液化、甲醇及甲醇制烯烃、石油化工、盐化工,提高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形成年产1500万吨原油、1500万吨炼油、100亿立方米天然气、2亿吨原煤、600万吨甲醇和400万吨煤制油生产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
甘肃省则计划抓住西油、西气东输机遇,争取中油集团实施玉门油田500万吨炼油扩建、庆阳石化400万吨炼油扩建等项目,发展乙烯的上游配套及下游深加工产品,利用省内有色、冶金企业副产化工原料,发展氟化工、天然气化工,改造提升石油化工产业。
争取到2010年,全省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2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70万吨/年,下游产品聚烯烃生产能力达113万吨/年、合成橡胶生产能力达26.5万吨/年,将兰州建设成西部油品生产和集散中心、润滑油及合成树脂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基地。
宁夏力图做大做强以宁东基地为重点的能源化工产业,大规模开发列入全国13个亿吨级大矿区之一的宁东煤炭基地。
按照大型化、现代化、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规划开工建设煤矿规模8000万吨;建设总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坑口电站群,以及兰州至灵武750KV交流输变电工程、宁东至天津东±500KV直流外送工程等,积极参与"西电东送"。
建设总规模800万吨/年(一期320万吨)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83万吨/年的煤基二甲醚项目和180万吨的煤基甲醇、烯烃聚合物等煤化工项目。
二是矿产开发及加工业。
利用西部地区的铁矿资源,同时加大利用境外铁矿资源的力度,积极发展高速铁路用重轨、大口径优质无缝钢管、优质合金钢材和精密合金钢材等特殊钢材,支持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钢铁项目。
优先开发西部地区大型铜矿和铝土矿,扩大铜冶炼和氧化铝生产能力,提高铜、铝型材加工能力,加强铅、锌、锡、镍、镁等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
加大稀土和钒钛深加工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力度。
继续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磷、钾肥基地,提高生产能力。
青海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青海将发展铅、锌、铜、铟、镉等有色、稀有金属生产、回收与加工业,强化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和经济效益。
宁夏将逐步形成石嘴山一银川市一青铜峡市新材料产业密集带,成为国际级的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及其加工产品基地和碳素材料、碳化硅材料及其加工产品基地,国家级的铝、镁合金、聚氯乙烯改性塑料及其加工产品基地。
甘肃省则将重点实施20万吨电解铜、1万吨羰基镍,大型铝板带箔加工、铜加工和200万吨碳钢薄板、50万吨不锈钢等技改和产品结构调整项目。
力争到2010年,甘肃省有色金属和钢铁产量实现翻番,形成200万吨有色金属、600多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有色金属深加工和钢材板带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织订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
重点发展肉类、大豆、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深加工,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
继续建设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扩大棉纺织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水平。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工业。
发挥西部地区生物资源优势,实现中药材栽培、养殖、加工的产业化和集约化,重点发展特色药品和新产品。
甘肃省常务副省长徐守盛介绍,甘肃在"十一五"期间,将发展壮大马铃薯、啤酒大麦、啤酒花、酿酒葡萄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宁夏则要加速发展清真牛羊肉、乳品、淀粉发酵、羊绒、枸杞及中药材、造纸等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产品系列,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加工产品基地和重要清真牛羊肉、马铃薯加工、发酵工业、生物制药等产品基地。
内蒙则要围绕乳、肉、绒、粮油、薯菜果和饲料饲草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加品种,降低成本,继续保持乳品龙头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创立羊绒国际品牌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是装备及加工业。
利用西部地区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超临界机组、大型空冷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等电力设备,大型矿用提升、运输等重矿设备,大型土石方施工、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和养护、隧道开凿等工程机械,大型数控机床,数字智能型仪器仪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经济型轿车、新型摩托车。
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永正表示,"十一五"期间,陕西省要充分整合、集成,使飞机、汽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更快、更强。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和发展,陕西省的装备制造业将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龙头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和"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及若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0多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宁夏也将努力振兴机械装备业。
重点加快数控机床、轴承、煤矿设备、精铸件、自动化仪表等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向高档、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西部地区现有中心城市科技人才优势和军工企业技术优势,发展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继续推进西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强化区内创新基地和孵化能力建设,建好一批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
六是旅游业。
加强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旅游区、重点线路和重点项目的开发,形成协调配套、特色鲜明的成熟旅游产品体系。
重点开发香格里拉民族风情~高原风光旅游区、黔东南~湘鄂西民族风情与生态旅游区、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珠三角~桂东~桂北黄金旅游区、澜沧江~湄公河民族风情热带风光跨国旅游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大漠草原旅游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区。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将放在经济增长极地区。
逐步形成6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陕西、宁夏、内蒙古、贵州、新疆等煤炭生产、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基地;新疆、川渝、陕甘宁、青海、内蒙古石油天然气开发及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能源生产及能源化工基地;广西、贵州铝,云南铅、锌,四川钒、钛,甘肃铜、镍等有色金属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内蒙古稀土工业开发、研究和生产基地;青海柴达木、新疆罗布泊钾肥和云南、贵州磷复肥生产基地;西安、成都、重庆等高技术产业基地;有关地区棉、麻等植物纤维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六条建议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涉及面宽、涉及部门多,难度也很大。
需要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切实把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积极配合,通力协作。
为此,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提出六条政策建议。
一是按照宏观调控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是支持西部地区重大项目布局。
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把"只要西部地区具备基本条件,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应该支持西部地区的资源就地加工转化"的思路应体现在有关的专项规划中,落实到地区、落实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