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塔里木大学文理学院 李秀明
[摘 要]音乐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其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对社会有着深远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 社会功能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表现着生活,并以特殊的方式介入生活,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音乐不是什么超凡入圣的象牙之塔,而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如此看来,除了生活,音乐再没有别的什么目的,正是因为有了生活,音乐活动才有了意义。

音乐应该为帮助人们趋近真、善、美的目标作出贡献,而不是相反。

与之对应,就音乐的社会功能而言,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同了。

当然,音乐应该采取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于是,我们有必要记住,审美功能是音乐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

一、认识功能
音乐的认识功能,是指人们以音乐鉴赏为途径,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历史、感悟人生,起到扩大视野、增进知识信息,获得智慧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作用。

音乐是心灵的方式,它不仅像人们通常认识到的那样,是情感的形式,还是沉思的形式,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崇高的一种启示”。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希腊人所说的“数的和谐”、可以领略中国古人在水穷云起之际妙解天地精神的胸怀与智慧。

音乐带领我们直达宇宙的最后结构、生命之盛衰枯荣、人生之风云际会,无不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得到生动的暗示。

音乐的确是我们沉思宇宙和认识人生的最好媒介。

同时,音乐又是民族的以及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对于某个特定的社会事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概括性的精神内容。

如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o p.10no.12)和《b小调谐谑曲》(o p.20),这两首音乐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肖邦在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后创作了这两首作品,作品中蕴涵着肖邦的爱国热情和波兰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的精神,这些社会内容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一种概括性的精神特征,当它被听众作为联想的依据的时候,才可能还原为具体的内容、才可能让人们认识到作品所要揭示的思想内涵。

从肖邦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出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我们反观生活,借以了解历史和认识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音乐作品中,音乐家没有明显地歌颂什么,也没有明显地鞭挞什么,但他的爱憎情感都成了创造形象和结构音乐作品的方式。

就发挥途径而言,音乐的认识功能的特点是“以美启真”,通过美来认识真,但我们应该懂得,音乐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而是符合自然节奏和生活内在逻辑的想象的真实。

音乐内在地模拟了生活的丰富性,以及生命运动的结构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获得启迪,洞察自然之道和生活之真。

总之,音乐以形象和整体的方式把握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普遍真实,因而具有认识功能。

二、教育功能
音乐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音乐鉴赏活动,在洞察真与美的同时,得到善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情操、理想和追求的变化,从伦理意义上提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层次,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诗教”和“乐教”一直是重要的教育途径。

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不仅是对一种理想社会的设计,也是个人修身的组成部分。

即诗可以感发人心,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礼是使伦理秩序得以维持,人得以立身行事的道德规范;乐最终使道德感变为充实稳固的人格修养。

古罗马诗论家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音乐正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发挥其教育功能的,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也不是板着面孔的训诫。

音乐发挥教育功能的方式具有“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的性质。

换句话说,这种教育功能是在情的感染中,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细雨润物般地发挥出来的,鉴赏者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接受教育的过程。

音乐作品就是这样获得教育功能的。

音乐作品不仅能展示事物的外观,还能深入本质,探知和展现万物的节奏,生命的脉搏,引导人们达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例如,通过悲剧,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崇高和庄严,得到了一次道德感的提升;通过喜剧,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妄自尊大,自己的庸俗和荒谬,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音乐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大自然的丰富华严、社会人生的百态众相,它以情感的方式教我们何以应爱何以应恨,帮助我们建立起通向道德生活的价值观。

同时,音乐作品凭借其自由奔放的形式,让我们感到超越束缚的生命的愉悦,从而发现自由的价值,懂得自由生活的可贵。

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的所发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火光”。

《黄河大合唱》帮助我们认识到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决心,也能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能使鉴赏者获得一种情感层次的审美满足,接下来具体谈谈音乐审美娱乐作用。

三、审美功能
音乐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指通过音乐鉴赏,得到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要。

人对音乐的需求不但体现在天然的生理性和各种社会性需求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审美需求方面。

音乐知觉也同样包括建立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直接的情绪反映和深化的理解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当音乐知觉处在沟通阶段的时候,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就得到某种满足,于是音乐就产生了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与人对某种社会需求的满足不同,审美体验总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

假如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完全把音乐作为一种政治教育来对待,也就消除了音乐欣赏与社会功利之间的距离,那么这就不是一种审美活动。

真正的审美态度应该是“无利害”、“超功利”的观赏态度,按照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当人们与现实的功利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与实际利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离开对象本身作过多的联想时,人们才能获得美感。

审美功能在音乐中的地位,可以说比在其他任何艺术中更为重要,音乐的音响在客观上不可能产生直接的功利作用,它对于现实来说,既无约定性也无对应性,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同的人对现实来说,既无约定性也无对应性,而总是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音乐虽然有不同的熟悉程度,但总体上来说,欣赏音乐能够使人身心愉悦或者得到积极大休息。

在这个意义上,音乐是一种娱乐方式。

综上所述,音乐的社会功能并不是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是始终如一,没有变化的。

它既有持续性的一面,又有变化性的一面,持续性是指音乐作品被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们所演奏和欣赏,并获得大致相同或一致的效果,表现出功能的持续性;变化性则表现在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某些作品被重新评价和解释,在新的背景下产生新的效果、发挥其功能。

所以,音乐作为一项人类创造,虽然其功能有多种多样,但作为人的欣赏对象,它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次火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24

科技信息音 体 美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