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社会功能
合唱是一种集体表演的声乐艺术形式。
它的形式,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崇拜音乐,至九世纪中叶,已经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二声部,这是合唱诞生的雏形。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合唱已经成为专门的多声部声乐艺术表演形式。
随着群众性歌咏活动的普及,人们对合唱一词的理解和认同也越来越宽泛。
在合唱中,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因此,合唱在社会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唱能够培养人们的音乐听觉和素养、提高声乐演唱技巧、严格节奏与和声观念,更是加强集体协作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是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
它充分体现了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能有效的陶冶情操,激昂斗志,净化心灵。
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它追求的是高度的协和与完美的统一。
这种目的的实现要靠一种团结一致的、刻苦努力的团队精神、要靠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合作来完成。
再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养成良好的互助与合作精神,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密切配合,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最终的完美,协和、统一的目的。
这种互相依存与精诚合作的精神,恰恰体现了伟大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
因此,合唱成员在完成合唱作品的同时,既要寻找自我在集体中的存在价值,又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既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又要在兼顾整体需要的同时努力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以达到统一与完美,在统一的步调下,共同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准确的表达音乐的主题思想,这才是合唱活动的真谛。
自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活动的兴起和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一些著名的、卓有见识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学家和卓越的音乐家和画家们,纷纷效法西洋,近采日本,通过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理论和“乐歌”的传播,将国外进步的民主思想介绍到我国,同时也将合唱这一“舶来品”引入中国,并逐渐将这一简便易行、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并使之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起到宣传群众、鼓舞群众、唤起民众勇于拼搏的精神。
合唱以它特有的气势磅礴的感染力鼓舞人民大众为真理而战,为正义而献身,向着光明与美好的未来勇往直前!
红军时期,我们有用外来歌曲填词的“打倒列强”鼓舞人们冲锋陷阵;
三十年代初期,我们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人们觉醒,奋起挽救民族的危亡;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有冼星海的“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等优秀合唱作品,鼓励人们团结一致,抗击日寇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许多鼓舞士气、催人奋进、歌唱新时代、新思想的艺术性很高的合唱作品涌现。
纵观历史长河,不难看出合唱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一不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无一不是在反映新时代、新思想与旧的习惯势力和旧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合唱这一门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
社会的进步为合唱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而合唱作品从主观或客观方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又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它所反馈于社会的、积极的推动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并且,合唱在教育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学校来说,合唱教育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普及广、意义大”的特点,大力开展合唱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能启迪心智、净化心灵,使学习更富有实效。
当代的中国,在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实践证明,合唱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
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而最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
就像我们听到《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热血沸腾。
因为有了沟通和理解,我们才能不互相歧视和排斥,和睦相处,互相依赖,互相支撑于一个大家庭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而各出其力。
这种群体和谐的氛围有益于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有益于融洽人际关系。
合唱活动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始终是以宣扬进步,表达爱国情绪和人民愿望为主的,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着人民去创造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它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团结和睦的凝聚力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这些都成为合唱艺术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延伸的重要因素。
以上种种都证明了合唱对社会产生了其他事物不能够替代的作用,它就像时空上的一颗亮眼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后人、引领着后人不断前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