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安精神进校园视频编辑稿(拍摄稿)

延安精神进校园视频编辑稿(拍摄稿)

天门市拖市镇第一初级中学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视频编辑稿序号解说词拍摄及制作片头延安精神铸校魂红色文化育新人----湖北省天门市拖市镇第一初级中学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巡礼12秒动态开篇在天门市最西端一个偏远小镇,有这样一所学校,从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质量上乘、特色鲜明”荆楚名校,她,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正是这样一股不竭的动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湖北省天门市拖市镇第一初级中学。

学校远景历史图片显示校名一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它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风斗的创业精神正是当代年轻一代最应磨砺的优秀品质。

时代进步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可奢靡之风就蔓延开来,这些在我们现代教育中对学生品质培养就有了巨大的冲击,怎样培养新时期既有坚实、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坚定、坚韧的毅力品质的一代新人,势必迫在眉睫,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为学校延安精神收集的图片特写学校活动场景育人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抓手,也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湖北省天门市拖市镇第一初级中学,现有学生1200人,教师120人。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让延安精神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艰苦朴素、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延安精神在拖市一中校园熠熠生辉。

四发掘延安精神精华,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为了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动力,拖市一中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开辟新渠道,逐步实现了延安精神进校园,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目标。

学校以抓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在校园内大力开展践行延安精神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延安精神,在学习中践行延安精神,传承革命优良传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让延安精神走进校园。

我身边的延安精神等内容的主题班会以及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民族崛起而读书等主题演讲活动。

开展以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雷锋相应活动拍摄精神、民族精神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比赛评比活动和感恩祖国、感恩时代征文比赛,利用校园广播播报诗歌、演讲、朗诵、红色歌曲弘扬延安精神。

结合延安精神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劳动和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慰问老红军、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了解他们在革命时期的战斗经历及工作经历,邀请老红军来学校做弘扬民族精神的报告,组织学生参观“襄北地委”和“天、京、潜指挥部”旧址、董志华烈士墓、敬老院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及其他校本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还组织的延安精神是否过时主题辩论会成为学生明辨是非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励志成长的生动课堂。

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创办文学社,组建了合唱队、文艺团,发动各班自编自演快板书、三句半、相声、小品、歌曲、舞蹈《我编斗笠送红军》《南泥湾》等文艺节目,进入街道村组表演,利用办板报、办手抄报、写专题作文、办讲座、出专刊、朗诵、演讲、故事会、晨会、班会等形式,将延安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阵地及学校工作、课堂教学、学校活动中,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学校还成立了阳光之路志愿者协会,开展保护母亲河、珍爱生命、抗灾救灾、慰问敬老院等公益活动。

组织学生到街道捡拾垃圾,进行保护宣传;学校还将“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与学生“规范言行,增强素质”活动相结合,学生会、团支部坚持引导学生开展“文明(爱心)小使者”、“环保志愿者”和“我为家乡添光彩”“学习是我家”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科技、文化、法制、道德等社会实践,倡导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体艺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学生坚韧顽强吃苦乐观的意志,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使延安精神在校园文化和学生的日常活动得以体现和升华,在校园里唱响了延安精神之歌。

(校长同期声:通过活动把教育寓教于乐,让人们领悟到延安精神,特别现在十八大提出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学生个体来讲,作为老师个体来讲,我们的的确确应该是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民族,然后就是要敬业、诚实、友善,如果我们能把延安精神传承下来,我们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奋斗的意识都会更进一步提高。

)同期声在拖市一中,延安精神已形成了一中新的文化现象。

学校提倡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观,从校长到老师都肩负起德育职能,一言一行都发挥德育教育的示范作用,学校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某些学生,在老师的心理,教好每一名学生是自己的使命,让学生走向成功是自己的骄傲,学校要求老师要胸怀博大,尊重学生的差异,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铭志做人。

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利用节假日和其他课余时间,走出校门,走进学生家门,进村入户,了解学生家庭,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在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学生疾苦,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摄影录音(作为老师我感觉我们应该把延安精神在同期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甚至自己的行为习惯中深深地去发扬,那么,言传身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确实有用的,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选老师录音同期声(我们可以在小事上做起,在身边做起,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在学校里可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其他同学分担一点劳动)(多帮父母干一些家务,好为他们分担一点家务,在学习上学会去吃苦,能吃得了苦)选学生录音配相应的画面六拖市一中还建立了贫困生学生档案,制定了爱心救助、扶贫济困制度,长期坚持对贫困学生实行帮扶和减负政策。

如在学校组织开展的伸出你的手奉献一点爱,七(5)班利用休息时间收集塑料瓶用来资助贫困生。

学校多名教师200名移民学生、留守儿童担当“爱心妈妈”,10余年为这些孩子在节假日时间管吃关注,购置生活用品等方面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感受着关爱,找到了自信,享受着快乐。

在拖市一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让贫困的家庭孕育希望,为残弱的红烛增添力量,让每一棵生长着的幼苗都能沐浴教育的雨露阳光。

七拖市一中一直在努力,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构筑了拖市一中坚守教育信念,履行教育承诺的思想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够使每一名学生学有所获,使每一位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拖市一中,这是一所学校的风范。

影像式八(省延研会领导讲话:内容略)录音九开展延安精神走进校园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得以传承,同时推动着学校健康有序发展。

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树立,良好的意志和品格得以培养,延安精神之树在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在拖市一中,延安精神深入人心,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责任心、事业心增强了,工作作风扎实了,教学教研的气氛浓厚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改善了。

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

尊重师长、乐于助人、团结奋进、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勇于承担责任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绿色文明校园”、“湖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湖北省信息化试点学校”、“湖北省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学校被省体育局命名为“湖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湖北省体成绩展示育特色校”,入选“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学校先后三次被市政府、市文明办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为配合国家丹江口移民工程,师生自编自演节目《红雨伞》,走进移民新村演出,上天门春晚和省电视台优秀节目展播,轰动全市。

《中国教师报》以《他们点亮乡村文明》为题,报道拖市一中教师作家群和学生小记者事迹,《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天门日报》、湖北电视台和天门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湖北省宣传部长梁永年特别批示,要求宣传拖市一中校园文化经验,社会反响很大。

创作的《六号球衣》代表天门市参加湖北省黄鹤美育节获省一等奖,又代表湖北省赴青岛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二等奖。

又参加湖北省首届小梅花荟萃活动获金奖。

2016年5月,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研究室主任邓务贵、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柯俊、市委副书记汪发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庆华等专程到拖市一中看望慰问教师作家并参观考察校园文化建设。

201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拖市一中教师作家文集《指尖上的守望》约30万字已出版发行。

目前拖市一中被省委宣传部确定基层思想政治改革创新示范点。

省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定名为示范校。

结尾篇这是一个因时代而唱响的声音,这是一种经岁月涤荡而历久弥新的精神,它激励着拖市一中全体师生传承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不懈努力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象征式、感召式结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