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血气胸的急救与护理
【关键词】血气胸;急救;护理
创伤性血气胸是由于胸腔内大量积血、积气压迫伤侧肺和纵膈,影响呼吸、循环,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临床以胸闷、气促、咳嗽,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为特征,易并发休克、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观察护理不当,可贻误生命。
我院自2004年至2007年共收治外伤性血气胸28例,在实施抢救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材料
28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男23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20岁~57岁,平均年龄为38岁。
车祸伤5例,刀刺伤21例,挤压伤2例。
合并肋骨骨折19例,肺挫伤4例,脾破裂1例。
1.2 治疗效果
胸腔穿刺抽吸2例,行手术胸腔闭式引流26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3.6%。
2 护理
2.1 创伤急救的准备工作
在接到患者入院通知后护理人员即准备抢救器械:包括胸部固定带、胸腔穿刺包、胸腔引流瓶、吸氧管、吸痰管、留置针、输液器、输血器及各种抢救药品等。
搬运创伤性血气胸患者时,应双手托患者的躯干部,保护患者的受伤部位,搬运的动作要轻柔,勿牵拉、
扭曲,避免再损伤。
立即去掉污染衣裤,暴露受伤部位,用胸带包扎固定胸部,以减轻疼痛和控制反常呼吸,避免加重胸部损伤。
2.2 建立生命支持系统
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由于胸腔大量积血、积气,压迫伤侧肺及纵隔,造成纵隔移位或纵隔摆动,同时大量出血,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常常导致休克。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休克的重要措施。
给予建立双静脉通路,选肘静脉或颈内静脉,采用18号~22号静脉留置针,以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先输入晶体液,再输入胶体,其晶体与胶体之比为3∶1。
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节液体滴速。
如患者经过输液、输血后血压仍不回升,反而下降,应考虑胸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迅速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首先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给予氧气吸入4 L/min~6 L/min,以蒸馏水湿化为宜,否则导致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加重呼吸道阻塞。
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时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
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若吸氧状态下SpO2<90%,可面罩加压给氧10 L/min~15 L/min,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4 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皮肤、黏膜、甲床颜色、末梢温度及合并伤的情况。
根据病情每5 min~30 min
监测BP、P、R各1次,并作好记录。
2.5 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当患者胸腔大量积血积气,肺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严重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造成患者缺氧、呼吸困难、肺不张、肺部感染,威胁患者生命。
在抢救同时,立即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可使肺复张,改善呼吸困难。
2.5.1 保持引流管道密闭
应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及整个装置是否密封。
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妥善固定各衔接处,防止管道滑脱,搬动患者时或更换引流管时需双重关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
2.5.2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水封瓶液面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 cm。
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每日更换。
胸壁引流口处敷料应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
2.5.3 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受压,每1 h~2 h向水封瓶方向捏挤引流管,引流管通畅可见水封瓶长管内的水柱随呼吸动作上下波动,且嘱患者咳嗽时有气泡逸出,如水柱无波动或无气泡逸出,表示引流不通,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5.4 观察和记录
观察引流管及水柱波动并做出正确判断。
引流管不畅时可使用负压间断抽吸促使其通畅。
同时观察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