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教案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教案

第一单元自知与自强中专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执笔:王根茂第一课短文三篇教学目标1.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阅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2.仔细阅读和品味文章充满激情、音韵优美的语言,品味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句子。

3.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

4.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教学重点1.品味其活泼而充满激情、音韵优美的语言。

2.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教学难点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三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励志故事。

2.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3.预习课文,查字典词典,疏通生字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

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

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汤姆说:“马能拉车,绵羊的毛是纺织服装的原材料,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

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什么能力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你不是废物,你的特点是忠诚。

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一颗诚挚的心就足以弥补你所有的缺陷。

记住我的话,儿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珍惜你那颗金子般的心,让它发出光来。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在历尽艰辛之后,汤姆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当上了行政部经理。

鹦鹉不服气,去找老板理论,说:“汤姆既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懂外语,凭什么给他那么高的职位呢?”老板冷静地回答说:“很简单,因为他忠诚。

”二、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1.字词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解释。

干瘪():坎坷:跋()涉:蓦()然回首:名垂青史:声色犬马:2.速读课文,把握三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及侧重点?明确:这三篇散文都是励志类的文章,旨在鼓励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自己,重树信心,继续前进。

《你就是一道风景》侧重鼓励经历过人生挫折的落榜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存在的价值。

面对挫折,需要的不是气馁,不是埋怨,更不是自暴自弃,而应正视现实,抓住机会,勇敢地面对风雨,努力地踏平坎坷。

《让自己是最好的》侧重鼓励人们立足本职,安心本职,正确地把握好眼前,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心怀梦想固然美好,而脚踏实地,“做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可能更切合实际。

《回忆与希望》侧重强调人们应该“憧憬未来并为把它变为现实而忍耐而努力”。

3.本课三篇短文,在语言上有何异同?(提示: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去分析)明确:相同点:普遍将自然界的哲理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均采用排比手法,文章激情荡漾、气势飞扬、文采斐然。

不同点:《你就是一道风景》抒情色彩浓郁,排比句贯穿全篇,音律顿挫,意境优美;《让自己是最好的》以一连串的设问开篇,激发人的思考,继而从小草、水珠、星星的排比引出不起眼的我可以成就“最好”的人生;《回忆与希望》与前两篇的风格有别,它更偏于议论。

不过,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使得议论的话题变得具有艺术的张力,而比喻论证之中潜藏着对比和相反相成,使字里行间充满智趣。

第二课时一、诵读品味1.自由朗读《你就是一道风景》,从排比的角度来说说本文的层次。

明确:本文通篇使用排比句,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组。

其中,第1自然段为第一组,从四种风格迥异的景色入题,引出“风景”,继而由物及人,以四个“有”推翻四个“没有”,为重树信心第一步;第2——5自然段为第二组,以“运动场”“文艺舞台”“辩论会”三个涉及身体素质、文艺素质、思辨能力的虚拟场景来分析其中值得肯定的虽败犹荣的内核——“勇敢”,点出本文的主题——勇气让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第6——9段为第三组,用近似的句子反复咏叹,借“春”“夏”“秋”“冬”暗示人生虽然有不同际遇,但只要勇敢面对,“你就是一道风景”!2.齐读《让自己是最好的》第一段,说说连续四个问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四个问句,句句切中自卑者、失败者的要害,连续的四个问句给人无法喘息的感觉,让人心灰到低谷。

但同时也能勾起学生学业受挫、初涉职校的认同心理。

对于全篇来讲,这是欲扬先抑,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3.默读《回忆与希望》,说说“吃葡萄”的例子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学习迁移1.选取文中经典的排比句,学习其写作技巧,完成下列练习:(1)毅力是攀登智慧高峰的手杖,毅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毅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为《学习需要积累》写一个提纲。

第三课时一、思辨拓展1.请结合自身,说说你的长处(优势)和短处(劣势)。

2.分享你曾经的理想,并说说它是否可行。

如果不可行的话有何调整方案。

3.分享励志歌曲,说说你的感受。

二、小结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进取的过程。

没有人不面临失败和挫折,但面对挫折,需要的不是气馁,不是埋怨,更不是自暴自弃,而应正视现实,抓住机会,勇敢地面对风雨,努力地踏平坎坷。

步入职业学校,是对你失败的过去的终结,同时也是你职业生涯的开篇!只要你敢于正视,敢于行动!三、作业1.读鲁迅《拿来主义》,比较它与《回忆与希望》在比喻论证使用方面的异同。

2.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为《学习需要积累》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开头。

教学后记:第二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揣摩文章语言,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通过对作家的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追求,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启迪学生叩问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揣摩文章语言,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作家的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追求,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启迪学生叩问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现场调查:你为何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从古至今,人们曾千百次地追问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匆匆过客;有人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二、了解作者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三、整体感知1.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明确: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2.找出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是什么?明确: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分别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四、把握精神(一)对爱情的渴望。

1.请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此段。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能够给人带来狂喜;能够摆脱孤寂;看到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对爱情的追求和在爱情中的遭遇。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四次婚姻的变故,每次变故都是因为他的不专情,其第二次婚姻因与一美国记者的婚外情而告终,他与妻子共同创办的学校后来也由妻子打理,其间还与牛津大学的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后这个学生成为他第三任妻子,这种复杂混乱的感情后被曝光。

当时罗素已经搬到美国,并被任命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

第四次婚姻是在他80岁时,与美国的英文教授缔结婚约。

但他珍视他的所爱,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褊狭得多。

”(二)对知识的追求。

1.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明确: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数字如何支配万物。

这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和社会。

2.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学习经历。

明确:2岁丧母,4岁丧父。

由笃信宗教的祖母抚养。

从小爱冥思。

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入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3.结合罗素及其他名人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热爱知识,热爱读书。

(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1.请学生深沉的朗读此段。

2.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明确: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社会经历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明确: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他多次发表反战的声明和演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4.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