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礼_与_理_的叛逆_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_罗建新

_礼_与_理_的叛逆_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_罗建新


戒 、妇道等像一重重枷 锁紧套 在她身上 。 父亲请 来秀才 教
她读书 , 希望女儿能在“ 后妃之 德” 的经典 学习中 成为符 合 “ 非礼而行” , 在经过“ 闹简” 、“ 赖简” 、“ 酬简” 这一 系列夹 杂 社会规范的淑女 。 然而 , 古 老的恋 歌却唤 起了她 那潜伏 于 着自我思想斗争的波折后 , 莺莺 做出了 在封建社 会大伤 风 心的爱情 ,“ 关了 的雎 鸠 , 尚然 有洲 之兴 , 何 以人 而不 如 鸟 乎? ” 因此 , 她违背了“ 凡少年 女子 , 最不宜 艳妆戏 游空冷 无 人之处” 的 家训 , 到 花园 中游 玩 。 花园 的美 唤醒 了杜 丽 娘 的青春意识 , 而春 香 的无 心 之语 “ 是 花 都放 了 , 那 牡 丹 还 早” 更让她幽怨 横生 ,“ 原 来姹 紫嫣 红开 遍 , 似 这般 都付 与 化的婚前以身相许的举动 , 向封 建礼教 发出了最 猛烈的 挑 战。 莺莺对“ 礼” 的 反 抗还 表现 为她 以个 人情 感为 婚姻 基 点 , 藐视家世利益与功 名富贵 而追求 专一爱 情 。 老夫人 用 封建礼教调教女 儿的 最终 目的 还是 想通 过封 建宗 法制 的

春妙龄的她却并不满足于既 定的生 活道路 , 一度 处于幽 怨 之中 ,“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 , 门掩重关萧寺中 ; 花落水流 红 , 闲愁万种 , 无语怨东风” ④ 。 佛殿上与 张生的邂 逅 , 点 燃 了她的爱情之火 。 此后 , 莺莺乘 月色与 张生联 吟 : “ 兰闺 寂 寞久 , 无事 度芳春 , 料得行 吟者 , 应怜长叹人” ; 在道场 夸赞 他: “ 外像儿风流 , 青春 年少 ; 内性 儿聪明 , 冠世 才学” , 心 中 充满无限爱恋 。 然而 , 莺 莺毕竟 是在封 建礼法调 教下长 大 的 , 尽管她渴望 爱情 , 但却 不敢 轻易 流露 , 心 中充 满 矛盾 。 在“ 闹简” 中 , 莺莺看到张生信时“ 将简帖儿拈 , 把妆盒儿按 , 开拆封皮孜孜看 , 颠来倒 去不害 心烦” , 但看着看 着就对 红 娘发起脾气 : “ 小贱人 , 这东西 哪里将 来的 ? 我是 相国的 小 姐 , 谁敢将这简帖儿 来戏弄 我 ? 我几 曾惯看这 等东西 ? 告 过夫人 , 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 可当红娘故意说要去告 知老夫人时 , 她忙又拉住红娘 说情 : “ 我逗 你耍 来” 。 而“ 赖 简” 更将莺莺的此种心 理表现 得淋漓 尽致 。 她掷 简密约 张 生: “ 待月西厢下 , 迎风 半户开 , 隔 墙花影动 , 疑 是玉人 来” 。 可当张生依约而来时 , 她又翻了脸 , “ 你是何等之人 , 我在这 里烧香 , 你无故至此 , 若夫人闻知 , 有何理说 ?”“ 先生虽有活 人之恩 , 恩则当报 , 既为兄妹 , 何生此心 ? 万一夫人知之 , 先 生何以自安 ? 今后再勿如此 , 若更为之 , 与足下决不干休” 。 她既要 打破 礼教枷 锁 , 追求 自由爱 情 , 又要 遵从潜 意识 的 礼法约定并维护贵族小姐 的体面 , 处 在两难 的境地里 。 但 她最终 战胜 自我 , 反叛 性格 得到进 一步 发展 : 她违 背礼 法 约定 , 与张生无媒而合 , 对封 建婚姻 理念作 了大胆 的挑战 ; 在老夫人逼令张生上京赶考 时 , 莺莺更 将个体幸 福置于 功 名之上 , 要求张生 : “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 疾早便回来” , 在叛
“ 礼”与“ 理”的叛逆
— — —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

罗建新
( 西华师范大 学 文学院 ,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 : 《 西厢记》 中的崔莺莺与《 牡丹亭》 中的杜丽 娘都是冲破 封建束缚 , 追求自 由爱情的 抗争形象 。 但二 者 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 : 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 封建礼教的抗争 , 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 存天理 , 灭人欲” 的理学之叛逆 。 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 关键词 : 崔莺莺 ; 杜丽娘 ; 礼教 ; 理学 ; 叛逆 中图分类号 : I207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 -0297( 2007) 06 -0062 -0历来备 受 推崇 , 而剧 中的女 主人 公崔莺 莺与 杜丽 娘 , 也屡是 人们 瞩 目之焦点 。 千载而 下 , 诸 多学 者皆 从不 同层 面进 行 研究 , 阐述出诸多匠心之见 。 而这其中 , 崔 、杜二人的“ 抗争” 形象 又是学界尤其关注的问题 , 如有学 者曾指 出 : “ 崔 杜二人 都 以` 情' 反` 理' , 大胆 冲破 封建 礼教 , 以 ` 至情' 超越 传统 意 识” ① ; 亦有学人认 为二 人是“ 中国 古代 反封 建礼教 的光 辉 典范”

63
线引 , 向东邻通个殷勤” , 甚至还与张生隔墙联吟 ; 在丧期未 满之时与张生生出段风流韵 事 ; 于庄严 清净的佛 殿暗送 秋 波; 甚 至在 追荐先 考的 道场 上 , 也不是 在毕 恭毕敬 地追 思 父亲 , 而是在 和张 生“ 好 生顾 盼” 。 老夫 人赖 婚后 , 她更 是
, 接 触不 到任何 陌生 男性 , 而 礼法 、家 规 、女
, 更 有 时 贤对 她 们 冠 之以 “ 女 性 意 识 的 自 觉 觉 醒
者” ③之 称谓 。 凡 此种种 , 不一而 足 。 显然 , 学界皆认 为崔 、 杜二人是具有反抗性格之女性 , 其“ 抗 争” 形象与 意义更 成 为学者褒誉《 西厢记》 与《 牡丹 亭》 的一个 重要因 素 。 然而 , 在论及二人所“ 抗争” 的具 体对象 及其 蕴含时 , 学 界却多 以 “ 反礼教” 笼统言之 。 实际上 , 同是作为“ 叛逆” 形象而存在的 崔莺莺与杜丽娘 , 其反叛的对象是有差异的 。 崔莺莺的反抗 主要是对传统礼教的等级制度与 门第观念等伦理纲 常的挑 战 , 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为当时统治阶层所改塑过的程朱理 学的“ 灭人欲” 观念之叛逆 。 显然 , 后者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解 放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风貌 , 其反叛意义更为昭著 。 在考察崔 、杜 二人 叛逆 形象 的不 同蕴 涵 时 , 从文 本 出 发审视其形象特征当是不可或缺的前奏 。
作者简介 : 罗 建新( 1979 -), 男 , 河南 商城人 , 西华师范 大学文学院 讲师 , 上海大学 文学院博士 研究生 , 主要从 事先 秦两汉文学研究 。
罗建新 : “ 礼” 与“ 理” 的叛逆
逆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定的步伐 。 杜丽娘也处在 森严 的封 建家 庭环 境中 , 她 整日 “ 长 向 花阴课女工”
一、 叛逆的崔莺莺与杜丽娘
在《 西厢记》 与《 牡丹亭》 中 , 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相比 , 崔 、杜二人更多的是以反叛姿态出现的 。 崔莺莺自幼生活在礼教 观念盛 行的封建 家庭中 , 父 亲 为她定下婚约 , 母 亲 处处 用“ 女规 ” 来严 加管 束 , 可 正值 青
* 收稿日期 : 2007 -07 -02
断井颓垣 , 良辰美景 奈何天 , 赏 心乐 事谁家 院 ! ” 她 惋惜 的 “ 父母之命” 把莺莺许配给“ 门当户 对” 的名 门望族 , 以维 护 不是三月残春 , 而是眼看 青春转 瞬即逝 去 , 她却无能 为力 , 封建家族利益 。 正 如 恩格 斯在《 家 庭 、私有 制 和国 家的 起 不由感到生存的荒芜和生命 的空虚 , “ 吾生于 宦族 , 长在 名 门 , 年已及笄 , 不 得早 成佳 配 , 诚为 虚度 青春 , 光 阴如 过 隙 耳 , 可惜妾身颜 色如 花 , 岂料 命如 一 叶乎 ? ” 自然 界的 勃 勃 生机唤起了 她 的情 爱 , 可 已 经觉 醒 的青 春 热 情却 无 处 宣 泄 , 她只好在梦境中大胆接受“ 执柳书生” 的爱情 。 最终 , 杜 丽娘为追求这份令 她无 限向 往但 在 现实 生活 中根 本却 无 法得到的 爱情 抑 郁而 亡 。 可她 的 感 情至 此 并 没 有结 束 。 她的死 , 并不只是生命的 完结 , 而是 摆脱现实 束缚 、追求 理 想爱情的 开始 。 死后 的 杜 丽娘 依 然 念念 不 忘 这 份情 感 , “ 怎能勾月落重生灯再红” 。 她变得热情 、奔放 、大胆 、主动 。 面对情人 , 她 真诚 率直 地表 白爱 情 : “ 看 上你 年 少多 情 , 迤 逗俺睡魂难贴” 。 而 在她 的感 召下 , 柳 梦梅 与她 共订 了 白 头之约 。 在一 个 没有 封 建束 缚 的 世界 里 , 她终 于 自 媒 自 婚 , 实现了现实世界中 根本无 法完成的 爱情理 想 。 但杜 丽 娘并不满足于人鬼之间虚幻 的恋情 , 她要 的是现 实世界 中 的幸福爱情生 活 , 她 的 “ 至 情” 最终 为 自己 争 取到 复 活 机 会 。 复生后 , 她的性格又得 到进一 步的发 展 , 面 对皇帝 “ 不 待父母 之命 , 媒妁 之言 , 则 国人父 母皆 贱之” 的 责难 , 她 侃 侃答道 : “ 真乃无媒而嫁 ? 保 亲的是 母丧门 , 送亲 的是女 夜 叉! ” 当父 亲拒 不认 她做 女儿 时 , 她 断然 回答 : “ 叫 俺回 杜 家 , 赸了柳衙 , 便做了你杜鹃 花 , 也 叫不转 子规红 泪洒” , 充 分体露出个体决绝的抗争之情 。 源》 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 “ 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 , 是一种借新 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 会 , 起决定 作用的是 家世的 利 益 , 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 莺莺与郑恒的婚约体现的正是这 种家世利益 , 而她 对这 种以 利益 为纽 带的 婚姻 不屑 一顾 。 作为一 个相 国千金 , 和 书剑 飘零的 书生 相爱 , 其本 身就 是 对以门第 、财产和权势 为条件 的择婚 标准的 违忤 。 而且 她 对张生从一见钟情到私订终 生 , 始终都 没有考虑 过家庭 出 身和财产 ,“ 不 恋豪杰 , 不羡骄奢 , 自愿 的生则同 袭 , 死 则同 穴” 。 不仅如此 , 即便在母亲将张生考取状元作为迎娶她的 条件时 , 她对之也是 不满的 。 在 她看来 , 功 名不过是 “ 蜗 角 虚名 , 蝇头小 利” ; 她 关心 的不 是张 生 能否 金榜 题名 , 而 是 “ 到京师服水土 , 趁程途节饮食 , 顺时自保揣身体 , 荒村雨露 宜眠早 , 野店风 霜要 起迟 , 鞍 马秋 风里 , 最难 调护 , 最要 扶 持” 。 莺莺这深切的爱情正是反封建礼教最好的证 明 。 与崔莺莺不 同 , 杜 丽娘的爱 情历程中没 有一个由 家庭 包办的对象而成为她争取自 由的障 碍 。 在《 牡丹 亭》 里 , 我 们看不到有与杜丽娘相对立 的反面 人物 , 杜丽娘 的梦中 之 爱 , 以及死而复生与柳 梦梅结 合 , 都 不曾遭 到父母 的干涉 , 杜宝对他们婚 姻事 实的 反对 , 也 只是 出现 在全 剧的 结尾 。 但作者又确确实 实写 出了 封建 意识 作为 一种 社会 势力 对 杜丽娘的压制 , 使人感受 到她在 一张看 不见的罗 网中苦 苦 挣扎 。 杜丽娘生活在 与外 界隔 绝的 朱门 深 宅中 , 她 的 父母 , 一个是国家栋梁 , 为官 清廉正 直 , 一 个是典 型的贤 妻良母 。 作为封建社会常规道路上的成 功者 , 他们以 自己的 “ 爱” 给 予女儿 最大 的情感 压迫 , 而 老师陈 最良 除经书 外 , 就不 知 人生为何 ,“ 靠天也六十来岁 , 从不晓得伤个春 , 从不曾游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