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典范议论文选读谈读书吴晗题目好像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
书人人会读,何必谈?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与“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问题就在这里。
经常有些青年人,也有些中年人,其中有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他们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当前各个高等学校学生都在奋发读书的气氛中,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很突出了。
要具体地谈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该读什么书,或者研究什么题目该读什么书,这是各个教研组和研究导师所应该答复的。
这里只能谈一点基本的经验。
首先是方法问题。
用老话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老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
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
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
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拥有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
后一种呢,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
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
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性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
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得深,学得透。
其次是先后问题。
明白先读什么,后读什么。
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继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
其实道理极简单,要修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
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
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话是有道理的。
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典文,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
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
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
第三是工具问题。
认识了字并不等于完全了解这个字词的具体意义,有些专门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理解的。
解决的方法是善于利用工具书。
也以学习历史作例,不懂理使用《辞源》、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名辞典、历史地图、历史年表、历史目录学,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康庄大道上,也还是寸步难行的。
要多读书,用功读书,但是还得善于读书。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2004 四川一考生人之一世,殊为不易。
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火舌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
可悲可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
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
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
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说疑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
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
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
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
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
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敢于对权威的结论生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
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
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独自面对2008届高三(16)班肖磊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尽管有时会与他人的轨迹有交点,但大部分的时间你将要独自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没有人不艳羡于狮子追逐猎物的雄壮与雄鹰搏击长空的矫健,但他们都不知道幼狮和幼鹰还未长大就要面临被母亲抛弃的窘境。
为什么?是它们的母亲不爱子吗?不是。
因为它们知道,幼小的它们是注定要独自面对大自然的。
没有从小磨练起来的坚强意志,它们适应不了弱肉强食的大自然。
禽兽尚且知道独自面对困难的重要性,那么人呢?作为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的人,我们知道什么叫独自面对吗?或许还有人记得十多年前的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
活动中,所有日本孩子全部独自上路,尽管沿途家长们都有车,但没有一位家长让孩子上车;反观中国,队后稀稀拉拉,孩子不少都被父母叫上车,直接送到目的地。
这虽不是竞赛,但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不能让孩子独自面对?他们怕什么?没有独自面对过黑夜,我们如何感知黎明的到来?没有独自面对过暴风雨,我们如何珍惜艳阳天?没有独自面对过困难,我们如何学会向自己求助,向困难挑战呢?曾看过一则寓言,一个人遭遇挫折,跑到庙中向菩萨求助,却发现菩萨也在自己庙中向自己上香。
他顿悟:求人不如求己。
不错,这个世上人人可以帮你,但他们只能帮你,不能代你。
你的问题终究得你自己解决,你的未来到底还是你自己面对。
幼鹰一次次被母鹰从悬崖上推下,它才能炼出一对有力的翅膀;蒲公英被风从母株上吹散,它也只有独自面对新的世界,才能生根繁衍;人也只有彻底走出别人的庇护,独自面对,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走出受庇护的港湾,独自面对,不管迎接你的是和煦的阳光,还是凛冽的寒风,是漫山的鲜花,还是满路的荆棘,它们都是你要独自面对的,尽管走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