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意象的创造→意象的凝定→意象的重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本体论——原是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译为“存在论”。
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
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进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
因此,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
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
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
他律性——艺术品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黑格尔)。
另外,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伤主体。
第三,它还受制于接受主体。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它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只有向欣赏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
艺术品的意义是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以及众多接受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总和,它将随着接受者的审美经验的改变而不断扩大与丰富。
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
第二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
这个“动”字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具体分为意象的孕育和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二、意象的孕育艺术意象是由社会中人所孕育产生的,是人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成果,因而具备人类文化的性质。
艺术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主客体之间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
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虚静——一是要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
这种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与丧失,却能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
意象孕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功利认识、判断的形式。
它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
意象与原型的关系:1、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2、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3、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4、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三、意象的生产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第一,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第二,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第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
(马克思把艺术生产看成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
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一、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在艺术存在的诸环节中,艺术创造不仅本身是艺术审美体验的集中场所,也是艺术品的生产环节、艺术内涵的赋予环节。
艺术创造的主体是艺术家。
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方面合力的结果。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二、艺术敏感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感应是孕育艺术意象的第一步。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赋比兴”的“兴”,就是指艺术家因感受到某种存在而发生了主观情绪的变化。
艺术敏感与先在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本质的关系。
艺术家具有艺术敏感首先在于艺术家具有艺术敏感的可能性,即具有特殊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分析这种先在的结构与状态,发现除了艺术家天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特质外,还有长期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敏感的培育。
三、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
(李商隐的《锦瑟》所表达的意象。
)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
它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
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四、灵感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理论主要有:柏拉图——把灵感说成一种磁性的疯狂,一种神灵的凭附,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朗吉诺斯——把创作的源泉归结为神赐的神秘灵感。
灵感的客观存在。
是艺术家在自身生理——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
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
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五、艺术技巧郑燮的胸中竹、眼中竹与手中竹。
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中国书法最明显地表现了艺术形式与形式技巧的关系。
第四节艺术的形态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亚氏:一切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摹仿”。
这种分类方式只是外在的和初步的。
从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来确立艺术形态的划分原则,直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出现。
法国美学家加托将艺术分为三类:美的艺术(音乐、绘画等)、机械艺术、介于二者之间的艺术(建筑和修辞)。
黑格尔:把艺术形态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具有里程碑意义。
象征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艺术形式。
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的雕刻为代表,为人类艺术最高成就。
浪漫型艺术——是近代的产物,如绘画和音乐,诗。
美学家们划分艺术类型的三种标准:第一,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亚氏的摹仿说。
第二,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划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第三,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静态与动态艺术;时间与空间艺术。
(赞同)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一)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空间艺术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之中排列而成的,一是弄清其形式规律,二是塑造一定的审美意象并表达一定的意蕴和内涵。
1.建筑——材料、形式结构与周围环境建筑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
出于审美需要,艺术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艺术表现力的材料,如中国古建的琉璃瓦,教堂的彩绘玻璃等。
(2)建筑的形式结构。
物质材料之间的排列关系符合艺术作品的结构规律,显示出一定的风格和情调。
如中国的四合院的封闭结构,教堂冷色的石块。
(3)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受环境约束和局限,艺术家因地制宜,从整体格局出发,对自己的艺术构思做出调整,增加建筑艺术的审美效果。
如悉尼歌剧院处于大海之滨。
2.雕塑雕塑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
对雕塑的审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物质材料,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材料必须符合雕塑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
再次,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仍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特征的影响。
它是一种静止的空间结构,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表现。
以静态的方式来化静为动,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此为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
3.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将之展现在平面中。
视觉效果是绘画追求的最基本的审美效果。
对于物质材料依赖性减小,表现上的自由度增强。
《画鉴》:“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
”对绘画的欣赏首先要关注它的内在的意蕴,其次要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
再次,画面内在的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
在空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绘画最具有主观性和精神性,从而能够突破空间形态的局限。
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二)时间艺术最为接近空间艺术是戏剧舞台艺术。
音乐最不具有空间特征的一种纯时间性艺术。
1、音乐首先,音乐媒介是声音,声音自身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声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
其次,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第三,对音乐的欣赏必须借助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
第四,从音乐艺术的形态学特征上来说,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2、戏剧首先,戏剧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
舞美、演员的表演和道具、戏剧对白等都是戏剧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体现为动态性,和戏剧情节的要求与发展统一起来。
其次,戏剧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有一个从开端、发展,再到高潮和尾声的变化过程使戏剧中的事件完整与统一。
布瓦洛“三一律”戏剧必须做到时间、地点、事件的严格统一。
最后戏剧与其他艺术综合起来,构成一些新的艺术形态:与音乐综合产生歌剧;抛开舞台限制,与摄影、蒙太奇等结合,产生了新兴的影视艺术等等。
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
艺术品本身并非直接艺术意象,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
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
符号形式提供了接受者籍以获得意象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
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
艺术符号对其意义通过象征与暗示表达。
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这种重建受艺术家的意象创造所限制。
它是一种创造,但第一层次。
这是意象接受者多而艺术家少的缘由。
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
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