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曲解文意,“不无”的意思是“不是没有”,不能和“不少人”对等)
2.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3.D( A“适合……”属主观武断,B理解片面,“智慧新果实”有着更加广泛的内容,C 把“未然”说成“已然”,文中是说“需要……的苗头和思考”,但“苗头”尚未出现)4.C(次:驻扎。

)
5.A(B项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
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6.C(
7.(1)
大意给2分,“贼未之觉”的句式特点,“引”
(2)
翻译正确各1分)。

8.本联用“迁客”
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
寓意分析3分)
9
才的当权者。

(分析出诗句的字面义得3
10.(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
春江化朝秋月夜。

三、11.(1)B E(B.
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
(2)①重情义,热心助人。

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

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

(每点2分)
(3)①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

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

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

(每点2分)
(4).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

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
2分,论述
)。

从“反党罪证无非是小镜子和旧画报”“并非傅雷本人之物”
“存单”“丧葬费”这些大小财产问题。

“精益求精”上看出。

(每点2分)
(每点2分)
体现高洁人品和刚直性格。

②特定时期冤屈难辩,以死
,追求人格完美。

(成就)。

②读者和国家失去(损失)一位伟
(不要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
2分,论述合理给6 分。


A.可圈可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
看人的脸色行事。

C.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14.B(A.“已经痊愈”与“病人”不合逻辑。

C. 语序不当,将“地质学家”与“历史学家”语序互换或将“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与“自然界的演化”语序互换。

D.“迫于支持和营救”搭配不当,“迫于”改“对)
15.C(陈述对象“桃花”要一气贯通)
16.①“应征”改“招聘”;②“贵公司”改“我公司”;③“考试”后加“合格”一词;
④文中缺“报名时间”;⑤落款右下方缺署名:××网络广告公司。

(改对一处1分)
17.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西北文化则是(大红大绿,丰硕饱满的金秋);西北文化则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苏词)。

(要体现“人物”“季节”“宋词”的限制,体现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的地域特征,句式基本一致,修饰恰当,每句2分)
18.写作:由材料及材料所包含的意旨,立意角度:“成功需要付出代价,需要做出牺牲”;“成功需要放弃,甚至放弃一些美好的东西”;
“只有克服安逸的生活,才能铸就伟大的成功”;
译文:
百人,准备全部斩首。

屈突通对文帝说:
令抚育天下,
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

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点,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

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

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

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

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

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
“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
“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
“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
“我力尽兵
“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
”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