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摩擦起电现象,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5)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6)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7)通过课堂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9)通过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向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2)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做好静电实验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铁架台,起电机、泡沫小球、验电器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与交流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巩固总结、分组实验法、演示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取一个吹足的气球,用毛皮在气球上摩擦后,将硬纸板放在气球上方,气球竟不会掉下来,它紧紧跟着硬纸片移动,像被粘住似的,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句话过渡:“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
”并用多媒体展示闪电的图片。
然后提问: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自实验,逐步揭开电的面纱。
(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二)新课讲授:1、电是什么(板书):(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演示“活动1”中图13-2实验: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提问】○1从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由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很明显,在丝绸上摩擦过的梳子将小纸片吸起来了。
我们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知道梳子与小纸片之间必然发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力使梳子吸引了小纸片?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一个新的概念:电荷。
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2)学生分组实验: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3)学生活动(分组交流并解释下面问题):1)交流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飘起来”?能不能用摩擦起电的知识和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来解释这些现象呢?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永久的风扇的扇叶容易脏。
4)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请学生阅读教材P43页,思考:什么叫正电荷?什么叫负电荷?学生展示: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摩擦起电)○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3两种电荷(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P45“信息浏览”,并用flash动画展示,让学生了解“电是从哪里来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但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过渡】我们刚才讲过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那么很容易联想到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与电荷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1)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问】我们知道正负两种电荷的产生方式,那么如何验证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让学生分组完成“活动2”中图13-4(a)中用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b)中用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提问】通过图13-4的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这是电荷间的基本规律。
(板书)练习:(要求学生对问题答案加以分析)例题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____电荷。
例题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参考答案:1.负 2.D(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我们知道电现象来源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闪电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不是也来自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为了解释闪电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用起电机来模拟闪电现象。
(过渡)教师演示活动3中图13-5实验,图中所示的是手摇式起电机的示意图。
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
当起电机转速增大的时候,两个金属球各自将会积累大量的电荷,当达到一定的转速后,两个金属球之间将会发生放电现象。
这属于一种放电现象。
学生用“气体打火机的电子点火器”分组实验。
【提问】请同学们解释闪电的产生?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两个云层之间,或者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的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多媒体展示13-6的图片,【提问】我们知道闪电是由于放电现象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什么放电现象?除了闪电之外,还存在尖端放电现象。
即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生活中“放电”现象:○1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3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板书:2、闪电的产生:(1)放电现象;(2)尖端放电。
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1)让学生用手中的验电器完成以下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同样用丝绸摩擦过的铅笔、钢笔、橡皮、三角尺等接触验电器,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
请同学阅读教材P46页,请学生回答:1)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2)验电器的结构有哪些?3)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教师板书: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思维拓展:○1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2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注: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3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注: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
○4物体带电越多,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就越大。
(3)课外延伸: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4、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板书):学生阅读教材P46-47页,请学生回答:(1)静电现象应用的原理是什么?(2)生活生产中有哪些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3)有没有静电现象防护的实例?学生回答以后。
教师板书:○1静电现象应用有: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它们都是利用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来工作的。
○2静电现象防护的实例有:避雷针,它是利用尖端容易放电的原理来工作的。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静电应用和防护的事例呢?交流后回答:(1)静电应用:静电植绒等。
(2)静电防护:○1人们不用塑料桶装汽油,也是因为塑料桶与汽油摩擦,会使它们带异种电荷,有可能方式火花放电现象,引发火灾。
○2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3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
○4地毯中加入铁丝也是静电的一种防护现象。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大家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
六、当堂训练:1、教材P47页的2、3、4题2、补充:有4个轻质小球A、B、C、D,已知C带正电,A与C相互吸引,A与D相互排斥,B与D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带负电,D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B.A带负电,D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A带负电,D带负电,B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D.A带正电,D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七、板书设计13.1 从闪电谈起(一)电是什么?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正电荷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验电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四)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有: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静电植绒等静电现象防护的实例有避雷针不用塑料桶装汽油车辆尾部装一根拖到地面的铁链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