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笔记

金融学笔记

金融学课程学习笔记一、学习内容(30分)1.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重点掌握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2、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认识各种货币形式的特点。

3、掌握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基本功能,理解货币的各种作用。

4、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重点掌握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5、掌握货币计量的有关概念及统计分析的经济意义。

第二章1、掌握货币制度的含义,了解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了解国家货币制度的含义,掌握国家货币制度的几种主要类型和特点。

3、重点掌握我国现行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了解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牙买加体系的内容与利弊。

5、了解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三章1、从不同角度理解外汇的含义,进而掌握汇率的概念及不同的汇率种类。

2、熟知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方法,并能用来套算汇率。

3、研究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因素。

4、通过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理解不同汇率制度的特征。

5、理解汇率制度的演进历程,重点掌握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第四章1、掌握信用所涉及的不同含义,正确理解不同含义之间的关系;2、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熟悉高利贷信用的特点作用。

3、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4、掌握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体系的构成。

第五章1、掌握商业信用形式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商业信用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2、掌握银行信用的含义和特点,认识银行信用在社会融资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政府融资形式与政府的债务管理;4、掌握消费信用的形式及其效应和约束条件;5、理解国际信用的含义,掌握国际信用的具体方式。

第六章1、掌握利息和利率的概念,了解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2、掌握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了解利率的主要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种类。

3、了解利率的决定因素。

4、掌握利率的一般经济功能,了解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用。

5、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所发挥的作用。

第七章1、了解金融机构的产生,认识金融机构存在的原因,掌握金融机构主要功能,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特殊性。

2、从整体认识和理解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3、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与发展趋势,掌握目前中国大陆金融机构体系构成,认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4、掌握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了解主要国际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第八章1、通过认识银行性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掌握银行业概况,了解银行性金融机构的种类;2、认识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内容与方法;3、认识政策性银行的特征及种类,了解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运作方式,掌握政策性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和掌握信用合作机构的特点、作用及主要业务。

第九章1、认识和掌握保险公司的经营特征、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2、了解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理解其主要作用。

3、了解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投资基金的主要种类和经营原则。

4、了解和掌握信托、租赁的运作特点、作用及主要业务种类。

5、了解财务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概况。

第十章1、了解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构成、种类和特征。

2、熟悉金融市场的划分方法及其构成要素。

3、掌握金融工具的价格与收益、影响金融工具收益的因素。

4、掌握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

5、重点掌握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

第十一章1、熟悉货币市场及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子市场的含义2、了解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市场的中外对比。

3、掌握货币市场的特点与运动规律。

4、重点掌握货币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5、重点掌握中国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经济政策意义及其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1、从市场参与人、交易对象以及经济、政策意义角度掌握资本市场的特点。

2、重点掌握资本市场的功能。

3、了解证券发行市场的发行人、发行方式分类,掌握证券选择及证券发行方式的选择。

4、熟悉证券发行的条件限制。

5、熟悉证券流通市场的参与人、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了解证券的上市与交易程序。

熟悉基本的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重点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

第十三章1、从学习国际收支的概念及内涵入手,进一步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

2、学习判断国际收支失衡的依据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各种原因,重点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各种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

3、掌握国际储备的概念及构成,明确国际储备的作用,了解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与结构管理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4、掌握外债的含义、衡量外债的指标,了解外债的作用、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

了解国际交往的货币支付,进而理解现代国际支付的基本流程与特点,学会运用各种结算工具及各种结算方式。

第十四章1、掌握有关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

2、熟悉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重点掌握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与特点。

3、重点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效应。

4、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5、了解国际外汇市场的概况,熟悉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活动。

6、熟悉国际货币市场的种类与活动。

7、熟悉国际资本市场的种类与运作特点。

第十五章1、掌握经济全球化三个阶段的含义,了解三个阶段的发展概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了解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掌握金融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以及它对不同类型国家影响的差异;3、了解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主要进程和现状,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金融对外开放的承诺,学会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形势。

第十六章1、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中央银行产生、发展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认识中央银行体制的类型,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3、认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关系,掌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分析方法。

4、结合中央银行基本原理,深刻认识我国中央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5、了解中央银行清算业务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央银行清算业务的含义、支付清算系统的类型和作用。

第十七章1、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分析角度和基本内容。

2、认识并理解各种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贡献。

3、掌握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4、认识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十八章1、了解货币供给含义,区分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2、认识并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

3、理解并掌握货币供给的决定以及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

4、认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

5、理解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是怎样产生作用的。

第十九章1、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基本内容、实现条件及其同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2、认识并理解货币失衡内容及表现形式。

3、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含义及测定指标。

4、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5、理解治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

第二十章1、了解货币政策的定义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理解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掌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原因;2、熟练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能够了解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使用情况;3、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和过程,认识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第二十一章1、掌握金融监管的含义、特征,理解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了解金融监管的演变历程;2、了解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掌握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目标;3、掌握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措施,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有较清楚的认识。

第二十二章1、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

2、了解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的概念。

3、掌握“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主要内容,理解“金融二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4、了解金融创新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深刻认识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5、了解金融结构的含义及基本类型,认识金融结构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2.章节重点及关键词总结归纳出本课程你认为应该掌握的重点章节的关键词汇及知识点,如名词解释、相关概念、公式等,词条内容不限,要求字数不高于4000字。

(1)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一般等价物: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品。

(3)币材:指用来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包括自然物和劳动产品。

(4)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主要以纸币(商户签发的本票或汇票、银行券、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包括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与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

(5)银行券经历了由完全兑现到不完全兑现再到完全不兑现的发展历程。

(6)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换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的银行存款。

(7)纸质货币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它是因为代替金属货币流通,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才有“价值”(对内价值为其国内购买力,对外价值为其汇率,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国外购买力),所以一定时期纸质货币的发行数量是有限制的,要遵循纸币流通规律。

(8)马克思关于金属货币(金)的职能说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多重职能论)。

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都属于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则为另一个重要职能(双重职能论)。

(9)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或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流动性最强。

(10)货币(M1):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成。

流动性仅次于通货。

(11)准货币(QM):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准货币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故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

(12)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

(13)货币流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它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如一年)的货币流通速度(V)与现金、存款货币存量(M)的乘积(MV)。

(14)货币总量:指货币数量的总额。

货币总量可以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也可以是某一时期内的流量。

(15)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其大小通常用增长率指标表示。

(16)国际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1815/1816年诞生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崩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1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双挂钩”的安排;实行固定汇率制;IMF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事先作出安排.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