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年)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了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原因:外部西方侵略的刺激和内部先进人士的抗争、探索。

3、水平:近代化的领域主要在经济方面,是物质层面的近代化。

,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主角:地主阶级洋务派5、结局:没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表现: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从清政府来看,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5页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

文学革命等。

2、水平:由物质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文化层面。

3、主角:资产阶级4、结果:“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919,1949年):——转折发展时期. 1、表现: (1)经济的现代化: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而且官僚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发展及衰亡的过程。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民族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国统区的民族经济陷入了困境。

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2)政治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领导人民夺取了抗战和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3)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2、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客观上为中国选择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目标。

3、主角: 无产阶级4、结果: 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开辟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主要是建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2、主要内容: 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经济上: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又极大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 外交上:国际地位的提高; 2/5页教育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

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由于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二)第二阶段(1978——) 1、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主要内容: (1)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等的主要理论。

(2)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二、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三、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原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我们称之为半封建。

在这种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

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

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

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四、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3/5页1、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

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

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

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只有中共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能迎来新纪元。

2、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实践证明,闭关自守4/5页导致落后。

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