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遗产ppt

文化遗产ppt


艺术价值
红安绣花鞋垫在东汉年间就成为湖北省红安一带广为流传的 民间刺绣工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最初是作为定 情的信物和出嫁的礼品,后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场合和需 要,成为寿诞、生子、婚嫁、升迁等喜庆场合馈赠的礼品。它 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 民间艺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愿在小小的鞋垫上,反映天上人间的 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红安绣花鞋垫千百年来通过口传身授的 方式代代相传,被专家誉为无声的诗歌。
东路花鼓戏《洪湖赤卫队》
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
东路花鼓戏《西风秋月》
红安绣花鞋垫
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 年间,兴于唐、盛于清。是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 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 工技艺。2008年红安绣花鞋垫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简称“国家非遗”)名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 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 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 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目录
我 的 家 乡 黄 冈
标题1 十八老子的故事
标题2 麻城花挑
——
标题3 麻城东路花鼓戏
标题4 红安绣花鞋垫
1
十八老子的故事起源于湖北省红安县,讲述的是以秀才卢四运为 首的十八位机智人物的故事。 “十八老子”有人称为“十八学士”, 确有其人。卢四运乃红安县人,生于清乾隆乙酉年,卒于嘉庆庚午年。 传说他生性机灵怪异,曾经殿试得中,被嫉贤妒才的奸臣诬为“龙爪 星下壁”而“永不录用”。关于卢四等人的故事饱含着当地独特的地 2 域风情、人文历史,映射出中晚清时期朝野斗争的画卷,凝聚了劳动 人民的聪明才智,道出了平民百姓的心声。 十八老子的故事均取材于社会底层,贴近群众生活,但表现出来 的是“布衣行为连朝政、平常生活出奇闻”。故事情节起伏跌宕、通 俗自然、妙趣横生,其嬉笑怒骂尽显其机智与诙谐,让人先笑而后悟。 数百年来为红安乃至周边邻县群众津津乐道,是开心的笑料、开智的 良方、育人的教材。现已收集整理出有关十八老子的百余篇故事。
福田河镇农民表演的花挑《唱个兄妹在桃园》
麻城花挑道具
晋京参赛获奖作者、演职员合影
麻城东路花鼓戏
东路花鼓戏原名“迓戏”,起源于鄂东流传于民间的“哦呵腔”并逐步 发展演变而成,是最具麻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艺术类别之一。东路花鼓戏声腔 优美,曲调风格各异,唱腔旋律与当地语言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 浓郁的生活气息。 麻城十分重视东路花鼓戏的传承和保护,东路花鼓戏的发展得到了全面的 提升,新品名作不断,佳绩连连,多次在省、市赛事活动中获得各类奖项,成 为在打造湖北戏曲大省和强省中一个极富竞争力而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牌。 2008年,该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祖国文艺百花 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十八老子的故事
3
1
2
以卢四运为原型创作的大型楚剧《黄安秀才》剧照
3
1
2
传承人卢淑武用善书演唱《十八老子的故事》
3
卢家寨村民介绍卢四运竖旗杆的典故
卢四运故里——红安县八里镇卢家寨
卢四运旧宅遗址
麻城花挑
麻城花挑又名“挑花篮”,流传于麻城、红安、罗田和河南的光山、 新县以及安徽的六安等地。通常”)、情哥(简称“哥”) 三人,其中妹肩挑用五彩纸花装饰的花担(即花挑),手持方巾;哥手握 竹板;嫂右手持扇,左手持方巾。三人边唱边舞,哥与妹相互倾诉情意, 嫂子则穿插其间逗趣,舞蹈活泼而风趣。 麻城花挑舞蹈轻松、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它是以挑花的形 式来表现劳动人民在欢度新年和节日时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像百花 盛开一样的幸福生活。
【传承人物】
人物简介
刘寿仙,女,1962年生。她13岁跟随母亲学习刺绣,20岁 就成为当地刺绣能手。长期研究红安绣花鞋垫的艺术特征,技 艺非常全面。她的绣品花色各样,各种图案近千种:既有线绣 也有绒绣,针法变幻灵巧。1989年,她携带作品赴捷克斯洛伐 克、塞浦路斯、苏丹等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轰动。代表 作有《凤穿牡丹》《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2009年2月, 她作为红安绣女的杰出代表,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统技艺大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