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篇一: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8 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1、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2、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知识结构】戊戌变法【教学过程】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戊戌变法的目的(1)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2)首要目的(直接目的):救亡图存四、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五、戊戌变法的影响(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爱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办学堂、创报刊、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课堂反馈】1、【背景材料】、以下是谭嗣同殉难像和他的绝命诗:谭嗣同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忍死须臾待杜根。

望门投止思张俭,据此,请回答:(1)、谭嗣同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和他一起遇害的还有哪些维新志士?——(2)、图片中“有心杀贼”的“贼”代表什么人?(3)、为什么谭嗣同会感叹“无力回天”?(4)、请你结合谭嗣同的绝命诗,谈谈你对他“死得其所”的理解?2、材料一、“秦西方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葬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伟《上清帝第五节》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自的态度怎样?(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参考答案1、(1)、戊戌政变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维新派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也没有发动群众,在强大的顽固派的反扑下,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4)、“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言之成理即可)2、(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主张。

(4)不正确。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妥协性,决定实行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篇二:高一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戊戌变法教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这样,当时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就站出来了,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们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改良的方法,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戊戌变法的背景。

[授新课][板书]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师(过渡):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这也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背景[板书]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师: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此后,帝国主义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把整个中国划分为一块块的势力范围。

在中国东部这么长的海岸线上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军港,这就引起了中国人的深思,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对手不是像英国、法国那样的一等强国,而是一直被自己视为蛋丸岛国的日本,不是我们常说“小日本”什么的吗!况且中国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船尖炮利”的地步。

但这一切并没有挽回中国的败局,于是维新派开始走上了通过变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我们再来看一下变法的经济基础。

[板书]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受到了哪些影响呢?一是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契机,他们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二是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政府支持办企业了,也要有人出来做才行啊。

当时就有一批地主、官僚、商人一方面想赚钱,同时也是出于爱国,就出来投资办工厂了。

于是,在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同学们可以看到p58页的小字部分,这里我们主要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1)商办厂矿数量增多;(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3)轻工业发展迅速。

经济的发展就为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我们接着来看一下它的阶级基础。

[板书]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师: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这也就成了变法的阶级基础。

这些都有了,还需要思想理论作准备,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思想基础。

[板书]4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师:维新思想从产生、发展,最后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在洋务运动的实践过程中,一批有识之士就逐渐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涉及到其他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早期维新思想的有关情况。

[板书]①早期维新思想师:下面我就叫一个同学起来介绍一下早期维新思想的有关情况。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谁(王韬、郑观应)有什么样的主张。

(学生回答)师(过渡):早期维新派都出身于洋务官僚并于洋务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没有摆脱洋务思想的束缚,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但他们对洋务运动作了反思,也否定了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政策,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就来看一下康、梁的维新思想[板书]②康、梁的维新思想师: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一些人于是从士大夫阶层中分化出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相背离,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从而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

我们先来看一下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和他的一些主要活动。

[板书]a、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康有为为实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作了哪些活动,他首先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啊?(学生回答)(广州创办万木草堂)他的维新思想又有什么特点呢?(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他的维新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上,这两部作品也就成为了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

不知道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作为保护神,为维新思想制造理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师:我们主要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说明了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如果完全背离了传统,肯定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和保守,还没有力量打出自己的旗号,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还有就是,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采取这样的方法。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后来他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开始千方百计地向西方寻找真理。

1882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上海的时候,买了大量的西方书本,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他的维新思想理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初步形成的。

师(过渡):康有为是维新思想理论体系的创始人,而梁启超则是维新思想的宣传者。

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板书]b、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师:梁启超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时招收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他的活动同学们首先要了解他担任过《时务报》主笔。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变法通议》上。

同学们把书本翻到p60页看到右边的材料,这里的“官制”指的是什么啊?(学生思考回答)(政治制度)师:梁启超认为中国要自强,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