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0题)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2.短暂的戊戌变法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 B.促进思想启蒙 C.发展社会经济 D.推动政治改革3.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3题)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7.(2012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4题)“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9.下列关于维新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B.是一股进步的爱国民主思潮C.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D.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10.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的、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A.强学会 B.保国会 C.保浙会 D.保川会1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①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2.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1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创办 D.《定国是诏》颁布二、非选择题14.(2011年9月盐城摸底24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
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6分)(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2分)(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15.(2011年4月北京石景山一模14题)戊戍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16.(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6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4分)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改制托古大义,全见于此。
一曰素王之诛赏,一曰与先王以托权。
守经之徒,可与立者也。
圣人但求有济于天下,则言不必信,惟义所在。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
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⑴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什么主张?作者认为这一主张可以起到什么效果?⑵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什么观点?⑶对作者上述观点,你有何评价?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2.B解析:百日维新的诸多措施均在戊戌政变后遭到废除,在政治、经济、救亡方面产生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但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启蒙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3.A解析:①②③④使顽固势力丢官、失去权利,直接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⑤主要是针对学生而没有直接危及官僚的当前利益。
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
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
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5.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康梁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相比的特点”和所学史实康梁维新派进行了政治实践活动即戊戌变法说明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此题应该选择D项。
6.B解析:兴起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机,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康有为说服光绪帝,其旗号都是“救亡图存”。
7.B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故①与题干要求不符。
8.D解析: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撑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
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9.A解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A表述明显错误,BCD均正确。
10.B解析:回顾教材知识即可,注意“全国性”“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限制。
11.B解析:注意“内因”的条件限制,排除①;③的标志是五四运动,因此错误。
12.C解析:注意题干中“最主要”“客观原因”的限定,顽固派力量的强大是造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A也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D表述错误,B是后果之一。
13.A解析:公车上书是康有为从宣传维新变法发展为付诸于具体政治行动的起点。
14.(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
(4分)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2分)(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分)(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2分)解析: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
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
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
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
15.A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
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急于求成,故选A;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B和D与题干意思不符。
二、非选择题16.(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3分)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3分) (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4分)17.⑴托古改制。
便于宣传,便于取信天下;不至于引起太大波澜;可以自保、避祸。
⑵中国三纲五常和西方律例有很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