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氯(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氯气泄漏事故等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辨识Cl2、次氯酸的性质,观察现象并运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进行表征,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2.分析原子结构,演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观念。

3.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氯水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探究的素养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4.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一、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氯气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2Fe+3Cl 2===2FeCl 32Na+Cl 2===2NaClCu+Cl 2====CuCl 2 2.与非金属的反应Cl 2 + H 2===2HCl3.与水的反应Cl 2 + H 2O=== HCl + HClO 2HClO === 2HCl+O 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初中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单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节以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点燃点燃 点燃点燃光照学科能力: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知方式:由感性到理性为主。

生活经验:零散的了解一些含氯的物质,听说过氯气,对海水中的资源了解很少。

学生特点:学生求知欲强,对实验等感兴趣,思维敏捷,积极表现,但是观察、实验记录往往不够全面,往往会遗漏信息,分析小结和科学表达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教学难点主要是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第二是氯气与水反应及反应方程式的落实。

效果分析本节内容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用实验事实说明问题,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时刻刻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可以说是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注重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媒体视频录像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相结合。

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比较深入,培养了初步的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同时渗透环保意识。

在多媒体视频录像播放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两个环节,初步学习基本的观察、记录的方法,具备初步的归纳小结的能力。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有所欠缺、观察不够全面,记录不够规范,归纳小结时表达不够清晰明了,因此,这些内容是在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上课时将学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前课后要主动学习,尽量用实验事实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大的提升,将会使后继学习更有信心。

教材分析从物质种类上来看,本节重点学习氯元素的单质──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从实用性来看,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是工业上制盐酸的重要方法,氯气与水反应是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原理所在,而生活中漂白粉(液)广泛的使用是运用了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离子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

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认识氯气与水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氯气的自身氧化还原),强化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从而认识非金属元素存在多种变价。

从课时安排来看,本课内容新授课分为2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一是从物质分类和原子结构的角度整体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二是观察实验和记录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由以上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5.通过氯气泄漏事故等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辨识Cl2、次氯酸的性质,观察现象并运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进行表征,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6.分析原子结构,演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观念。

7.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氯水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探究的素养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8.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第二节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氯(第1课时)【学习目标】9.通过氯气泄漏事故等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辨识Cl2、次氯酸的性质,观察现象并运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进行表征,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10.分析原子结构,演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观念。

11.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氯水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探究的素养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12.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课前预习※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色有_______气味的______体,______毒,易_____,____溶于水。

实验室中应怎样闻气体:。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的反应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非金属的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工业制HCl 原理)实验现象:火焰,在瓶口。

H2 、Cl2充分接触,遇强光,会快速化合,放出大量的热,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与钠、铁、铜、氢气的反应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3.Cl2与水的反应: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叫“氯水”,氯水呈色。

Cl2 + H2O 2HClO光照_________(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放出氧气。

)新制氯水存在的微粒①分子②离子;久置的氯水变成了,主要微粒。

※新知探究※【实验目的】1、认识氯水的性质。

2、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勇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实验原理】氯气与水的反应【仪器药品】氯水、NaHCO3溶液、AgNO3(HNO3酸化)溶液、蒸馏水、PH试纸、表面皿、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等【实验过程】编号实验操作现象结论(1)取氯水瓶观察氯水的颜色并闻气味。

(2)①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1ml氯水,②逐滴滴加5-6滴NaHCO3溶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思考:1.根据(2)、(3)分析结果,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什么,氯水表现什么性?2.根据(4)分析结果,推测使PH试纸褪色的物质可能是什么??3.根据探究结果和分析,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对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②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巩固提升※1、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氯气和相应的金属直接反应制取的是()A. AlCl3B. CaCl2C. FeCl2D. KCl2、自来水用适量氯气杀菌消毒,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谋取暴利,我们可选用下列哪种试剂鉴别加以鉴别()A. BaCl2溶液B. NaOH溶液C. AgNO3溶液D. 酚酞溶液3、氯气之所以长期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 ( )①氯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可以毒死、熏死细菌、病毒②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可以杀死细菌、病毒③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工艺简单、成熟,易于操作,且成本低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 D.①③【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重点从物质种类上来看,重点学习氯元素的单质──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教科书对重点知识不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而且安排了“实验”“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并不断加深。

2、讲究实用性重点知识选择的依据之一是实用性。

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是工业上制盐酸的重要方法。

因此,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氯气的化学性质若开展学生实验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身体不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操作性不强,可设计微型实验。

3、体现思想性。

例如,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课标分析2、分析:从上面的课标要求来看,这与旧教材中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备、检验、尾气吸收、用途等要求差别很大。

新教材更加强调从资源的角度切入,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原理性知识指导氯气的学习,通过化学实验来有重点地了解氯气的性质,更重要是通过氯气这种典型非金属单质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研究一类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