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例解析
一、原理分析
UV-VIS依据电子跃迁光谱,通常分子轨道基态外层电子处在,当分子外层吸收紫外或者可见辐射后,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
其中紫外光谱:200~400nm,可见400~780nm。
其定性依据是不同物质对不同波长吸光度不同,定量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A= εbc 吸光度分子
二、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有机物,尤其是含有发色光能团、大共轭体系如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测定三、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好、通用性强、操作简单、价格低廉
缺点:远不如红外光谱好,很多化合物在紫外没有吸收或者吸收很弱,而且紫外光谱特征性不强。
可以用来检验一些具有大的共轭体系或者发色官能团,并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四、仪器组成:光源——单色器——狭缝——样品池——检测器
五、准备工作
实验开始前查相关文献确定显色剂,
显色剂:将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
反应类型: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缩合反应
显色剂选择条件:(1)灵敏度(2)选择性(3)生色物质稳定(4)组成恒定(5)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颜色对比大
六、实验仪器前期设定:
由待测物质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使用可见区还是紫外区,确定光源钨丝或者氢、氘。
由待测物质确定样品池采用紫外区的石英池或者可见区的玻璃池
检测器选用光电倍增管达到最佳检测效果
七、配置标准检测液、显色剂溶液、参比溶液、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由分析纯的待测物质配置而成的溶液
参比溶液:
若仅待测组分和显色剂反应产物有吸收,其他试剂无吸收,用水做参比
若显色剂和其他试剂略有吸收,试液本身无吸收,用“试剂空白”(不加试样溶液)参比
若待测试液有吸收,而显色剂无吸收,则用“试样空白”(不加显色剂)做参比一般都选用试剂空白,即
八、样品前处理,制成相应的溶液,如果其中有干扰离子,则加入掩蔽剂进行掩蔽或者采用化学方法分离
出干扰离子
九、实验条件确定:
(1)最大吸收波长确定
取1ml的标准溶液,1ml显色剂配制成溶液,稀释、定容、差文献确定谱线大致范围,多次测定,选择有最大吸收时的波长定为最大吸收波长,并且和标线对比,确定其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适当控制吸光度在最适范围
(2)显色剂用量确定
分别取1ml标准液,不同体积显色剂配成溶液,稀释、定容、多次测定得到吸光度-显色剂用量
曲线,选择使得曲线平缓的最低用量再增加0.5ml为最佳显色剂用量(设为a ml)
(3)显色温度确定
取分别取1ml标准液、和a ml的显色显色液,稀释定容,测量在相同时间,不同温度下的吸光度
显色时间曲线,得到最适温度T0
(4)显色时间的确定
分别取1ml标准液、和a ml的显色显色液,稀释定容,恒温T0测量,分在测量得到吸光度-显色时间曲线。
得到实验最佳显色时间t0
(5)实验酸度确定
分别取1ml标准液、和a ml的显色显色液,稀释定容,在T0 t0 不同PH值下测量得到吸光度—PH 曲线,得到最佳PH值
控制合适的吸光度,选择合适入射光波长,选择合适参比溶液
十、线性范围确定
取不同浓度下的葡萄糖标准溶液和aml显色液,调整最佳时间条件,测量吸光度,得到吸光度-浓度曲线求相关系数、线性范围
十一、测定样品含量及回收率是否符合要求:
由估计的待测物质浓度估计是否在线性范围内,如在的话按照1ml样品溶液+一定量标准样品配置一组实验组,另取一组样品空白组,测定样品含量、回收率及其偏差。
减去标准样品可得测定含量
十二、实验结果的定性分析
对照标准谱图,如果最大吸收峰和标准物相同,摩尔吸光系数相同,可认为是同种物质,但是一般选用此方法进行大共轭体系,发色官能团的鉴定
生色团谱线常常受到溶剂、其他取代基影响而发生红移和蓝移现象需要进行一定的理论计算
可通过反式异构体的λmax 和εmax大于顺式异构体判定是否为顺反异构物
十三、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
应用朗伯比尔定律,A= εbc,不同浓度同种物质,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
吸收谱带强度和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是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干扰消除:
选择干扰成分等吸收的两个波长
利用Aλ1 = Aa λ1 + Ai λ1
Aλ2 = Aa λ2 + Ai λ2
Ai λ1 = Ai λ2
Aa λ2 - Aa λ1 =(εaλ1 -εaλ2)bCa
定量分析过程中除了受到干扰离子作用外还可能受到增色减色效应的影响
十四、误差分析及其解决办法
(1)浓度过大时,吸光质点相互作用——将待测样品进行稀释后测量
(2)存在着解离,聚合,互变异构等化学平衡——反应前大概确定其中是否含有会和待测物质发生上
述反应的物质。
有的话应予以消除,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检查最大吸收波长与标准谱线的区别并且以此来进行分析是否存在上述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