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紫外固体紫外原理及实例
2022/3/23
23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 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022/3/23
6
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 一、吸光度和透光度
设入射光强度为I0,吸收光强度为Ia,透 射光强度为 It,反射光强度为Ir,则
I0= Ia+ It+ Ir 由于反射光强度很弱,其影响很小,上式 可简化为:
I0= Ia+ It
2022/3/23
7
吸光度: 为透光度倒数的对数,用A表示, 即A=lg1/T=lgI0/It
透光度:透光度为透过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 强度I0之比,用T表示:
即 T= It/I0
2022/3/23
8
• 二、朗伯-比尔定律
•
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 含 有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的吸光 度与 吸光物质浓度、液层厚度乘积成正 比,即
2022/3/23
1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的发展史
仪器的原理
仪器组成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的区别
紫外应用实例
2022/3/23
18
固体紫外实例--60nm的金颗粒负载在聚合物中
2022/3/23
19
液体紫外应用实例--40nmAuNPs的uv数据
2022/3/23
20
液体紫外应用实例--40nmAuNPs的uv数据
6、美国Beckman公司于1945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成熟的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
2022/3/23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的发展史
仪器的原理
仪器组成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的区别
紫外应用实例
2022/3/23
5
基本原理
它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 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 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 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 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55nm ,534.2nm)
528.2nm波长对应金颗粒的粒径为40nm左右 [2]
2022/3/23
21
不同粒径的金颗粒
2022/3/23
22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
[1] 王高明,郭城,张亮亮等.积分球光能均匀性的Monte Carlo模拟[J].微光与红外, 2009,39(1):67-69. [2] Y. Feng, J. He, H. Wang, Y. Y. Tay, H. Sun, L. Zhu and H. Chen, J. Am. Chem. Soc., 2012, 134, 2004–2007.
2022/3/23
14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区别---仪器构成
2022/3/23
15
积分球的原理:
积分球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最为重要的附属装置,由于积分球的使用,大大扩 展了光度计可以测定的样品形态和种类,比如悬浊样品和不透明类样品。分析测 试中心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3310)配置的积分球装置如图所示:
4、1859年本生(R.Bunsen)和基尔霍夫(G.Kirchhoff)发现由食 盐发出的黄色谱线的波长和“夫琅和费线,;中的D线波长完全 一致,才知一种物质所发射的光波长(或频率),与它所能吸 收的波长(或频率)是一致的。
5、1862年密勒( Miller)应用石英摄谱仪测定了一百多种物质的 紫外吸收光谱。他把光谱图表从可见区扩展到了紫外区,并指出: 吸收光谱不仅与组成物质的基团质有关。
液体紫外固体紫外原理及实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的发展史
仪器的原理
仪器组成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的区别
紫外应用实例
2022/3/23
2
发展简史
1、早在1665年,牛顿首次通过分光光度法发现太阳光是复合 光的事实。
2、1815年夫琅和费(J. Fraunhofer)仔细观察了太阳光谱, 发现太阳光谱中有600多条暗线,并且对主要的8条暗线标以A、 B、C、D…H的符号。这就是人们最早知道的吸收光谱线,被 称为“夫琅和费线”。
0.575
光源
单色器
检测器
显示
吸收池
单色器: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连续光谱并可从中选出任一波长单色 光的光学系统。 检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 11
吸收池
吸收池:又叫比色皿,用于盛放待测溶液和决定透光液层 厚度的器件。
主要有石英吸收池和玻璃吸 收池两种。 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吸收池, 可见区一般用吸收玻璃池。 主要规格0.5cm、1.0cm、2.0cm、3.0cm和5.0cm
注意事项:手执两侧的毛面,盛放液体高度四分之三。
2022/3/23
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的发展史
仪器的原理
仪器组成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的区别
紫外应用实例
2022/3/23
13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区别
仪器组成 测量参数 所测样品
液体紫外 无积分球 吸光度
固体紫外 有积分球
漫反射
液体样品
悬浊样品和不透明类 样品
3、朗伯( Lambert)早在1760年就发现物质对光的吸收与 物质的厚度成正比,后被人们称之为朗伯定律;比耳 ( Beer)在1852年又发现物质对光的吸收与物质浓度成正 比,后被人们称之为比耳定律。在应用中,人们把朗伯定 律和比耳定律联合起来,又称之为朗伯—比耳定律。
2022/3/23
3
发展简史
•
A= κ cl
式中比例常数κ与吸光物质的本性,入射 光
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c为吸光物质浓 度,
l为透光液层厚度。
2022/3/23
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的发展史
仪器的原理
仪器组成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的区别
紫外应用实例
2022/3/23
10
基本组成--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光源:提供符合要求的入射光。 要求: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 具有足够的辐射强 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光线由输入孔入射后,光线在此球内部被均匀的反射及漫射,因此输出孔所得到 的光线为相当均匀之漫射光束。 而且入射光之入射角度、空间分布、及极化皆不 会对输出之光束强度及均匀度造成影响[1]。
2022/3/23
积分球的基本工作原理
16
固体紫外与液体紫外区别---积分球
双光束积分球式分光光度测试仪有两个光栅和两个检测器。测量时光源只闪一次,同 样测样品和参比白。这样就克服了系统变化所带来的误差,测量数据的精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