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拟题技巧大攻略

拟题技巧大攻略

拟题技巧大攻略要点解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神在两目,情见笑容”,炯炯之目,方能顾盼神飞。

好的标题不仅能揭示文章主旨,对全文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展现考生的才华与文学素养,使阅卷老师对文章一见倾心,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文题善,佳篇成一半。

”近几年高考作文,无论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求考生自由拟题。

要想夺取作文的高分,拟定一个靓丽的标题更显得十分必要。

考生要在下笔之前,多动脑筋,斟酌探索拟题技巧,拟出高质量的标题,打造文章第一得分亮点。

高质量的作文标题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形象醒目。

拟题要尽量避免俗套的体例词语,如记、叙、说、论、议、感等。

寻求形象的表达,方可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如“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藤索”指人们伸出的援助之手,是人们的帮助;用“藤索”使这一说法形象、生动、新颖,让人回味无穷。

2.概括凝炼。

好的作文题目,既能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又能让读者真正一目了然,“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7年高考江西卷作文),行文紧扣标题,交代“爱你不容易”的缘由,向语文倾诉了自己的一片痴情。

文章的标题即是主旨思想。

3.精警诗意。

一个精警的题目,一个满蕴诗意的题目是对拟题的更高要求。

精警的标题,能给人警醒,发人深思,自然能取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一蓑烟草任平生”(2008年福建一作文题目)富有警醒世人的作用,点亮了阅卷老师的眼睛,它也是全文中心所在,这一题目告诉读者:繁华红尘于“我”如浮云,拥有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才是真。

同样用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为题,给人以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青山寂寂水澌澌(拟声词,形容风声雨声雪声水声)”,这些题目皆意境幽远,诗意斐然。

一个好标题的诞生,有的是精雕细琢,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是厚积薄发,有的是灵光乍现,考场作文拟题则必然掌握一些创新技巧。

技法讲解一、直接引用名言警句什么样的题目能够引起老师的喜爱,首先当然是名言警句,包括古诗文、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名言警句、俗语格言,是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语言精华。

引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古诗词、格言以及现代比较流行的语言,会给阅卷老师一种此生有才华的赞赏感。

请看2006年河南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

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

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

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这篇文章,一下子吸引你的是什么?就是它的标题,作者巧妙的截取了曹孟德《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富含哲理的诗句作为自己的标题,使文章有一种清雅而富有哲理的诗意美,让人忍不住看看内容如何,谁愿意从这么美的标题走开呢?考生引用这样的诗句作为标题,怎么不被阅卷老师喜欢呢?当然,引用古人富含哲理的话语、诗句作为文章的标题,一般都会获得老师的好感受的。

《我的青春我做主》(2009年河北省高考满分作文)直接引用的是电视剧《我的青春我做主》的题目。

《青山一道同风雨》(2008年广西高考满分作文),引用了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说明青山无法阻隔我们同舟风雨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民族头上那一轮共同的月。

用这句诗来写汶川大地震可谓相当贴切。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2007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直接引用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句子,有新意,含哲理。

《此时无声胜有声》(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引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原文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来是指音乐停顿之后给人回味的意境比音乐演奏本身更有意义,现在是指不做声本身更有意义。

《矮纸斜行闲作草》(2006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引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道出对恬美生活的渴望,原诗如下: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年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006年河南省高考满分作文),就引用了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原诗如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阅卷老师评价说:文章根据材料中“乌鹊”意象展开联想,引出曹操名句,并由此再次联想,反复咏诵,由开关“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疑问引发思考,到最后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做出有力的回答。

诗句的巧妙引用、活用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06年福建满分作文),标题引用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这句诗已成为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人生哲学的经典之言。

如《以人为鉴知得失》(河南省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就引用了唐太宗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

阅卷老师在评价中这样说:标题化用古语,观点明确,意味深远,典雅而富有内涵。

当然,在引用的时候,不要全部引用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警句,这样会让自己的引用显得没有技术含量,阅卷老师也会认为这样的引用没有什么水平,因此,你要适当引用一些知道的人不多的名言警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这个考生看的书多,甚至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这样,老师就会认为你有水平了。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红楼梦〉外一篇》(河南省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直接引用《红楼梦》三十四回的标题。

现在有几个人能够记住《红楼梦》中的标题呢?恐怕连阅卷老师自己也记不住。

考生这么一用,老师肯定佩服,阅卷老师评价标题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明亮的眼睛能透射出文章深邃的内涵,给人良好的印象。

当然,能够引用这样的诗句做标题,你必须要看一些别人没有看过的书,或者,你看书要比别人看得更仔细,不然,你引用的就会是人人都知道的大路货,自然就得不到高分了。

除了古诗词之外,现代流行的格言和流行语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07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就是一句现在非常流行的劝善的格言。

《阳光总在风雨后》(2004年河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就引用了一首流行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作为标题,老师评价说:一首歌的名字就叫“阳光总在风雨后”,文章以此为标题,有特色!二、化用名言警句直接引用,当然可以引起老师的好感,说明你见多识广,读过很多书,老师自然喜欢爱读书、知识面广的学生,但是,如果你化用名言警句,不仅说明你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好学生,更是一个灵活运用的聪明学生,老师就更欢喜了。

请看例证。

《兽首诚可贵,诚信价更高》(2009年江西卷满分作文)化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诗句。

《国语失语症猛于虎》(2007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就巧妙化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的名言,很好的把国语衰落的后果说出来。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反用了刘长卿《送士元》一诗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诗句中的意思,说明小人物一样可以成长。

《桃花源祭》(2004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巧妙地运用谐音,化用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阅卷老师评价说:这是一篇新桃花源记(“祭”“记”的谐音就灵气十足),全凭想象写出,但切合环保主题,对自然名胜的过度开发这一现象提出了合理的批评。

《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由项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语句转化而来,给人一种幽默调侃的感觉,文题所透露出的几丝茫然与无奈,正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强大磁力所在。

阅卷老师评价说:文章标题出彩,将全文阐述重心落实在“奈何”两字上,既是对种种为利禄而“忙”的社会现象的感慨不满,又是对忙的负面效应的批评,给了我们以人生的一种警示。

《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就化用了欧阳修的句篇《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并反其意而用之,效果很好。

同样的道理,化用也可以不停止在书卷气十足的古诗文小说,名人名言,现代流行很广的话语也可以用来利用。

《记忆之树常青》(2007年山东卷作文),就化用了名言“生命之树常青”。

《帮助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2007年全国卷Ⅱ作文),就化用了社会流行语“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借一颗慧心》(河南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就用了流行歌曲《雾里看花》中的经典名句“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巧妙地把“借一双慧眼”化成“借一颗慧心”,翻出新意。

阅卷老师评价说:标题简明新颖,开头切中话题。

因此,改造名言,为我所用,利用名言的知名度,巧妙借船出海,这样的机智将会极大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三、自己创作的哲理的标题化用现成的名言警句以及现代流行语,可以看出你的聪明,赢得阅卷老师的喜爱,但是,如果你能够自己写出富有哲理的语句出来,阅卷老师就不是喜欢你,而是敬佩你了,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文学天才,有创造力的文学天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