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
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练习题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答:(1)"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有人说“都”、“惊”两字,准确生动,具有丰富的情感内蕴,请赏析之。
2分2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之。
4分答: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1分。
“惊”表明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摆脱冬寒“春色”萌芽后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1分。
2诗的构思甚奇。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2分。
“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颇有新意2分。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
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附录:明意象,知诗情——古诗词中的一些常见意象古典诗词中较多地保留着前代诗人运用过的一些词汇,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词汇浸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被赋予特定的涵义,就形成了意象。
诗品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以奇。
”胡应鳞在《诗薮》里也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由此可见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也是诗人倾注情感的焦点。
因此鉴赏诗歌时必须熟知常见意象,并理解其寓意,这样才能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折柳”,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断肠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恰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开得那样鲜红,便说成杜鹃啼得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
“冰雪”,古人往往以它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即高洁的心性。
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
“月亮”,空灵、清澈、高洁,它铸造了不少中国古诗的血脉和灵魂,见证历史的悲凉,演绎生命的绝唱,渲染离别的情怀,倾诉闺阁的幽怨,烘托劫后的荒凉,感悟人生的哲理等。
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李白《静夜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体现了诗人望月怀亲、思乡念友怀念故国之情。
“南浦”、“长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长亭都喻指送别。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而长亭则是古代设在路边供人休歇的厅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之所。
“浮云”、“春草(芳草)”,则有游子离思之意,“浮云”出自汉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春草(芳草)”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如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秦观“凄凄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类似的意象还有“落日(夕阳)”、“蓬草”等。
而苏轼的《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另有“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指实现美好理想的地方。
“梧桐”、“芭蕉”在古典诗歌中大多表达孤独忧愁、凄苦之意。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可见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
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梅花”、“松柏”,早期的咏梅诗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唐诗中有“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的句子。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中梅花都显示一种高洁的品格。
“松柏”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后世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如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蟋蟀”,《诗经•幽风•七月》中对蟋蟀的活动描写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蟋蟀又称“促织”,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写出了一位思念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类似的意象还有“鹧鸪”等。
“寒蝉”,蝉是短命的,一番秋雨后,剩下的只是几声哀鸣,因此蝉是悲凉的同义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酿造的是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而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又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就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猿啼”,在诗歌中常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老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关山月”,关山指关塞山河。
“关山”与“月”在边塞诗中经常可见,《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
”表现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情。
如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王昌龄《出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岑参《白雪歌武判官规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而“孤城”“玉门关”和“羌笛”一样往往都与征夫离绪有关。
如高适“孤城落日斗兵稀”,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还有象“春水”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琴瑟”寓夫妇感情和谐,“秋风” 则有倦宦思归之意,“春风”寓得意,“流水”“落叶”寓失意,“大海”寓雄浑,“鸿雁”指书信,“碧云”则指离思,“干戈”、“烽火”指战乱戍边,“鸳鸯”、“流萤”寓相思……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进入古典诗词的意象更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诗人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得之言外,才能真正鉴赏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