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
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 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
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
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
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置悬念就是很好的一个做法。
所谓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人在知觉、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设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
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
的源泉。
”想象力是创造思性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发掘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老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边学课文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
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引导学生: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想象被激活,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
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
底”。
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顺其童心,投其所好” , 积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从而发现事物的奥妙。
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
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
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 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常言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 创设思维、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发挥个性创造能力。
然后教师的点拨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