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数学课堂的改革重点就是要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探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为此,我认为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锻炼。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抽象思维,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感知、操作实物和具体的模型基础上,使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或根据已有的事
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数学题一般都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易养成固定的解题习惯,如运用分析、综合、推理、类比等方法解题,形成思维惰性。

而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解题,除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外,还要运用一些非逻辑性的解题方法,如直觉、想象、灵感等,以增加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2、创新学生的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问难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学习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

知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一是要善疑,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不迷信权威。

教师疏忽的时候也比较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比较稚嫩,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比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时,启发学生质疑,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我一下怔住了,不过我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再看书中的例题,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忙开了,很快
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在短除以后,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

接着又有学生提出最小公倍数也可以在短除法以后,把最后的商与原来的数交叉相乘,取其中任意一个即可。

没有质疑,没有深究,就没有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肤浅的表皮。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

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3、创新学生的探索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欲望,他们好胜、好奇的特点是创新必备的心理素质。

因此,教师应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如教学平年、闰年的判断,我先让学生经过计算、观察,发现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然后让学生任报一个年份,我随即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

当学生感到惊讶、好奇时,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去探寻课本上没有的简便方法。

根据数学应用性强的特点,进行“问题探索”教学法的实验,其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一系列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与解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养成爱思考、敢创新的科学精神。

问题探索式的教学有3个优点: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
记忆特别深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创造性被调动起来。

如在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独立判断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是否相等:4.3+0.8○0.8+4.3;(5.7+3.6)+7.4○5.7+(3.6+7.4)。

后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自己概括出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并试着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

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