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枯竭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资源枯竭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
改革
R E F O R M 于立、于左在《改革》2009年第1期发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度》,对资源型城市可能的转型作了思辨式的分析。

笔者对两位作者的立论前提(“资源枯竭”)不敢苟同,就此商榷。

一、存在“资源枯竭”吗?
从2001年开始,“资源枯竭”的呼声高涨,经济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大,贫困现象严重,主要发生在资源型城市。

“资源枯竭”成为当时的社会热点。

在此背景下,笔者持续追踪研究了几个最困难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随着了解的深入,困惑的是,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旦得到中央政府或省一级政府的资助,很快就不再承认自己的“资源枯竭”,而是雄心勃勃地要建设“百年矿城”。

从经济学意义上,如果企业的收益弥补不了成本就会亏损,亏损如果成为长期现象,企业就会倒闭。

“资源枯竭”到底是因为地下没有资源了呢,还是资源价格下降,资源型企业因无利可图而关门呢?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那些声称“资源枯竭”的企业和城市政府,面对这个问题时表现出的尴尬是难以掩饰的。

二、资源型城市发生了什么?
要想弄清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了解我国的改革进程。

1998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改革战略,加大了改革步伐。

具体措施是:中央政府不再为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亏损,而国有企业也不再“办社会”,可以根据经营需要
雇佣劳动者。

在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都按照政府的要求,超过实际需要,雇佣了大量“冗员”,一旦必须与政府脱离“父子关系”,企业就会把这些“冗员”排斥出去。

1996~2002年,超过6000万职工下岗失业。

政府则建立三条保障线予以救助并保持社会稳定。

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城市通常是“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的执行者,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企业组织形式以国有企业为主。

重工业背离比较优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国有企业缺少内部激励机制,技术效率低下。

这些以资源开采、冶炼为主的国有矿业企业,一旦被“三年脱困战略”强行推到市场中,是没有承受能力的。

这是第一个困难。

在资源型城市,有着更为严重的“条块分割体制”。

矿业企业通常隶属于中央政府的某个部委,至少隶属于省一级政府。

其行政级别与城市政府平级甚至更高。

对城市政府来说,“大而全”的企业成了独立王国。

这些企业的利润和税收直接上缴中央或省财政,对地方政府贡献小。

正因如此,地方政府便会设法建立隶属于自己的“地方国有矿业企业”,甚至鼓励民营企业去开采矿产。

因为这些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税收是归地方政府的。

矿权不清晰意味着矿产是“公共物品”。

同时,当中央直属国有矿业企业必须把冗员排斥出去的时候,地方政府不愿意接纳。


是第二个困难。

其他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而矿业城市却举步维艰。

中央政府看到矿业城市面临的特殊困难,于2000年6月出台了11号文件。

基本思想是中央政府承诺,国有矿业企业的困难由中央政府来承
资源枯竭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吴要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学术争鸣
本期主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着力点
1
誅《改革》2009年第1期发表了于立、于左的文章《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度》。

针对该
文观点,《改革》编辑部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宁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WTO 事务中心的专家学者的争鸣文章,现予编发。

■探索与争鸣
141
改革
R E F O R M 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
担。

条件是“资源枯竭型企业”。

谁的“资源枯竭”谁才符合中央政府救助的标准。

对这些国有矿业企业来说,把自己包装成“资源枯竭”要比经营好企业容易。

地方城市政府发现,如果这个包袱由中央政府来背,对城市是有利无弊的,所以,也非常乐意帮助原中央直属国有矿业,把它们“包装成资源枯竭企业”。

“地矿矛盾”变成了“地矿联手”,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

这是为了向中央财政索取资金。

一旦资金到位,这些资源型城市还要靠地下的矿产资源招商引资,便不再宣传“资源枯竭”了。

如果把研究前提设定为“资源枯竭”,就很可能误导研究的方向。

三、资源型城市的困难与转型
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加速的时候,资源型城市面临不利的环境: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跌,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是如此。

资源型企业自然会减产应对,以煤炭为例,从1996年的约14亿吨下降到2000年的约12亿吨。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正总体上处于低谷,因此,资源型城市内外交困。

中央政府承诺为资源型城市提供特殊帮助。

随后,经济形势好转,2003~2007年连续5年超过10%,自然资源价格也持续上升,开采数量迅猛增长。

仍以煤炭为例,2008年,全国煤炭开采量上升到28亿吨。

这个时期,资源型城市的增长速度高于非资源城市,2000年失业率非常高的资源型城市,到2005年已经下降到平均水平,困难明显缓解。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要转向何处?对各个城市的具体转型方向,笔者并不清楚,《资源枯竭型城市》似乎也没有给出可信的方案。

资源型城市政府和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他们是市场转型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对于如何转型,转向何处,他们最有发言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学者可以成为局外人。

这里的自然资源永远都是比较优势,但如果没有好的体制,“优势”就可能无法体现。

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引发不少关注。

这里大多是老工业基地,劳动者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一方面,下岗失业冲击严重,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缺少新兴部门的发育,来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岗位。

所以,国有矿业企业的下岗失业者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大。

但这是个过程,在“厂商-工会”谈判模型里,一个重要因素是时间,随着时间的延伸,谈判双方都会修正自己的谈判目标,最后逐渐达成共识。

在资源型城市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开始时,下岗失业者不知所措,希望政府给安排工作。

随着时间延伸,他们发现政府并没有令他们满意的职位时,只能走向市场,市场也因此发育了。

特别是外部环境的好转,下岗失业者开始到其他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000年失业率超过30%的6个资源型城市,到2005年都降到了10%左右。

资源型城市市场发育迟缓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要设法促进这里的市场发育进程,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由于地下的自然资源是比较优势,民营企业也设法进入开采、冶炼矿产的行列,使这里产业结构单一,分工链条短。

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完成矿权改革,明晰矿权,把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转化为清晰的私人物品,这时,那些没有获得矿权的企业才会转向其他经营方向,产业结构多元化才能实现。

四、一点扩展性思考
资源型城市的确面临着特殊困难,中央政府对他们承担更多的救助和帮扶,无论是从偿还历史欠账的角度,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都是应当的。

向市场转型的顺序不同,但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同。

中央政府有责任协调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近年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是最大的挑战,以致大量的资金被投向证券、房地产等泡沫经济中。

与其如此,不如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

在资源型城市,要建立国土整治和开发计划,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培训劳动者,应对即将到来的产业升级。

资源型城市的困难更大,建议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向民营经济开放金融体系,以帮助资源型城市民营企业发展。

■探索与争鸣
1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