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散文复习-句段的作用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散文复习-句段的作用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复习:句段的作用》教学设计复习内容中考散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句段作用。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初三(9)班58位学生做了课前检测题《青涩的谎言》,四道题目中,第1题为情节概括题;第2题是分析开头叙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第3题二选一题回答,一是根据句子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二是赏析该句子表达效果;第4题是联系全文,分析句子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道题目中,第一题得分为2.28,得分率为57%;第二题得分为1.63,得分率为40.75%;第3题得分为2.53,得分率为63.25%;第四题得分为2.81,得分率为56.2%。

全班总平均分为9.25,得分率为54.4%。

总体成绩不理想,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相对低下,必须花大功夫复习巩固。

四种题型中,尤以第二题得分率最低,大部分学生只会单纯套用平时记的作用语,如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起全文,开门见山等等,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对这些写作手法没有真正掌握,不懂得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开头的作用,而且在表述方面也不够规范。

教学目标1.能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2. 学习规范答题技巧及组织答题语言。

重点难点提高学生阅读散文句段分析的答题能力。

教学思路1.完成课前检测《青涩的谎言》,分析检测情况,明确教学重点: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回顾历年中考关于句段作用的题目,结合所学例文指导答题技巧方法。

3.实战演练,练习巩固。

4.布置作业,强化巩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测《青涩的谎言》,老师批改并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青涩的谎言文/王小毛我生在农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儿时的许多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说话,除了每天早上机械性的在桌子上放三块钱外,连我穿什么衣服也不知道,而此时母亲总是狠狠地瞪他一眼,嘴里还叨咕着:都是你宠的。

11岁那一年,左邻右舍都盖起了新楼房,一向好强的父亲跑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才勉强凑足造楼房的钱,而后,为了还债,父亲种好地以后跟着建筑包工头去外地挣钱,这时候,本来吝惜的母亲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二块用,我的生活费也被母亲压缩到二块。

九月的第一天,班里的同学都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而我仍然穿着去年的破衣裳。

由于那时候正在长个子,衣服显得又小又短,本来有些害羞的我站在一群同学中间更加腼腆。

“我要买一件新衣服”,我对自己说。

我知道家里欠了别人这么多的钱,要母亲给我买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整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回到家,我破天荒的帮助母亲做了晚饭,跟着母亲后面看她做完了全部的家务才轻轻地说:“妈妈,今天我们班一个同学没有来上学,听老师说他病得很重,老师组织让我们捐款,我准备给五十块”,我低着头,不敢看母亲,我怕母亲锐利的眼神看穿我的谎言。

正在吃饭的母亲惊讶的抬起头,犹豫了片刻,微笑的说:“哦,好吧,人家有难,帮助别人是应该的,再说平安就是福”。

想不到母亲这样的爽快,但我仍然感觉到母亲的话里藏着猜测。

一瞬间,我有些害怕,更有些后悔,原来撒谎需要这么大的勇气。

我不敢去碰触母亲的眼睛,迅速转过身体,装做去做功课。

第二天,我接过母亲准备好的五十块,悻悻的去上学。

我把这钱藏在书包的夹层里,一来怕丢,二来怕被母亲发现。

一个星期以后,我向老师请了半天的假,偷偷地跑到集镇上,精心的为自己挑选了一件白底细花的连衣裙,剩下的钱给母亲买了一对漂亮的发夹,我对母亲说:“妈妈,我在学校数学比赛中得了一等奖,老师奖给我四十块钱,我用这钱买衣服了,还给你买了发夹”,我怕母亲怀疑,把原本四十块的连衣裙压成三十块。

母亲接过发夹,抱着我又亲又笑,并让奶奶杀了一只鸡来奖励我,当然还忘不了跑到村书记家给在上海做工的父亲打电话报喜。

后来,母亲曾经问过我那生病的同学怎么样了,我告诉她,因为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病已经全部好了,现在在上学了,“那就好,那就好”母亲不停地说。

岁月流逝,我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懂事,然而一种负罪感紧紧地包围着我,我一直想对母亲说,求她原谅……不久前的清明节,我和母亲坐在奶奶的碑墓前,我们聊起过去生活的艰辛,我突然对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听了以后只是淡淡的笑了笑:“那天早上,我是卖掉了二只生蛋的母鸡才有了这钱的”。

我目瞪口呆,鼻翼控制不住地颤动起来,泪水涌出眼眶,我想,那个时候,如果母亲知道,会不会哭?1.全文围绕“谎言”展开故事,请各用一个字补全文章情节。

(4分)谎—→谎—→谎—→谎2.文章开头的叙说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分)3.文中画线句描写细腻:“我不敢去碰触母亲的眼睛,迅速转过身体,装做去做功课。

”。

你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4分)【A】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B】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选:4.文章结尾说:“我目瞪口呆,鼻翼控制不住地颤动起来,泪水涌出眼眶,我想,那个时候,如果母亲知道,会不会哭?”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1.(4分)造谎—→续谎—→圆谎—→揭谎(意思相近即可,每空1分。

)2.(4分)结构上为下文“我”撒谎买新衣服作铺垫(1分);在内容上交代我家生活的窘迫(1分);突出母亲的勤俭持家(2分)。

3.(4分)答案示例:【A】妈妈竟然答应了,可如果妈妈发现那是个谎言,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呀!我怎么会编出这样的谎言呢!唉,算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抓住“害怕”“后悔”的心理展开,没有使用第一人称不得分,抓住“害怕”的心理得2分,抓住“后悔”的心理得2分)【B】运用了细节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撒谎后刻意回避母亲的情态(2分),表现出我的害怕与后悔(1分)。

4.(5分)答案示例:这个谎言埋在我心里很久了,一直让我有着重重的负罪感,我一直想向母亲说出真相,而说出真相后,母亲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让我非常惊讶,同时也为自己当年的过错流下懊悔的泪水,更为母亲的宽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若在当时,母亲知道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慷慨地把家里的两只生蛋母亲卖了给我钱,只是为了我那个青涩的谎言,定会对我感到非常失望。

(写出“我”的惊讶1分,懊悔1分、感动1分,分析出母亲的失望2分)2.熟悉以下表格内容,不理解的跟同学讨论或找老师探讨。

文学作品中句(段)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对比答案,寻找差距【任务与意图】教师通过分析小测《青涩的谎言》,让学生明确句段作用题是中考必考的重点难点,通过对照参考答案和句段作用语分析第2道阅读题失分原因。

【过程与方法】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散文像风像雾又像雨,很难把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自己在做《青涩的谎言》时,是否有这感觉?你觉得最难的是哪题?(提问两位同学)(改:同学们,我姓黄,黄色的黄,来自东升镇东升中学,今天有幸和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

三鑫是闻名遐迩的名校,是黄老师的学生向往的学校。

在上同样这一节课的时候,黄老师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所以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而现在我们是直奔主题——直接复习“句段的作用”。

相信三鑫的学生的一定比黄老师的学生强,你们有信心吗?很好,老师刚刚给你们发了导学案,你们可以在听课的过程中在上导学案上做笔记。

在上这一节课之前,黄老师的学生是做了一个课前测试,完成散文《青涩的谎言》的17分中考题。

《青涩的谎言》说的是主人公“我”出生在农村,家里非常穷,11岁那年,9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别的同学都穿上了新衣服,背上了新书包,而自己仍然穿着旧衣服,由于长个子,旧衣服显得又小又瘦。

因此她就想撒谎向妈妈要钱买新衣服。

她先向妈妈说班上有同学生病了,她要捐50元,母亲答应了,一个星期后,她给自己买了一条连衣裙,剩下的钱给母亲买了一对发夹,骗妈妈说是数学比赛自己获了一等奖的奖金。

后来母亲问了生病同学的事,她就说已经全部好了。

多年后说起这事时,她才知道当时母亲是卖掉了两只生蛋的母鸡才换来的50块,因此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了后悔、内疚和对母亲的行为的感动。

)老师简要介绍班级小测得分情况。

从表格可以看出,第二题“文章开头的叙说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得分最低,因此这堂课我们复习的主题是句段的作用。

(过渡语:对于句段的作用,你们是否已经掌握得非常好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验证一下)请大家明确本课的复习重点:1.能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2. 学习规范答题技巧及组织答题语言。

(过渡语:如何解答这一类题呢?请同学们分析黄老师的学生答案,看看能否指出他们的错误。

)1.展示答案,寻找错点(请学生朗读题目和答案,然后对照答案寻找失分原因)题目:文章开头的叙说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4分)结构上为下文“我”撒谎买新衣服作铺垫(1分);在内容上交代我家生活的窘迫(1分);突出母亲的勤俭持家(2分)。

(教师:出示两位学生有代表性错误的答案,请同学思考指正,老师分析)(梁欢)结构上开门见山,点出了这个故事是“我”在小时候农村发生的,总领全文。

内容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表明父母很艰辛,生活贫困,为下文“这时候,本来就吝惜的母亲恨不得把一块钱掰为两块用,我的生活费也被母亲压缩到二块”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

(2分)(分析:“开门见山”没有见山(青涩的谎言),“总领全文”没有明显字眼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埋下伏笔”和“作铺垫”搞混了,这里没有“埋下伏笔”。

)(赵泳珊)从结构上起了总领全文,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从内容上交代了环境是农村,为下文的贫穷起了过渡的作用,同时也说了父母是农民,为下文母亲对“我”的爱与期待。

(1.5分)(分析:“总领全文”有误,“过渡”为中间段或句作用语,放在开头错误,“为下文母亲对我的爱与期待”句子表述不完整。

)2.辨析错误,师生归纳。

(学生找出答案的错误点后,师生一起归结错误原因:(1)没有读懂题意,误以为“开头的叙说”就是第一段,不懂得划分文章层次;(2)只是套用了一些作用语,但不懂得作用语的含义,而且不懂得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答题思路混乱,表述语言不够准确,句子不完整。

)(小结:套用术语,脱离文本。

概念不清,表述混乱。

)教学活动二:了解题型,掌握技巧【任务与意图】让学生了解散文考查段落作用的题型,掌握句、段落作用的答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了解考纲要求,认识句段作用试题的常见题型,总结归纳出答题技巧。

(过渡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我们找对了方法,才能顺利克服这些毛病。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诀窍和方法。

)一、出示历年中考真题,了解常见考查方法。

试题一:【2008 年·广东】《歪儿》第4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4分)参考答案: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作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