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法概述
一、填空题
1.在罗马法中,调整罗马市民间关系的法律称,调整罗马人以外的人相互间及其与罗马人之间的法律称。
2.《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关系和关系。
”
3.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财产的关系,二是财产的关系。
前者称为静态的财产关系,后者称为动态的财产关系。
4.现代民法的代表是1900年生效的。
5.《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中的地位平等。
”
二、单项选择题
1.古代社会民法的代表是()。
A.罗马法
B.日耳曼法
C.法国民法
D.德国民法
2.近代民法的代表是()。
A.罗马法
B.法国民法典
C. 德国民法典
D. 苏俄民法典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A.唐律
B.大清民律
C.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的民法典
D.民法通则
4.“民法”一词源于()
A.罗马的市民法
B.罗马的万民法
C.法国民法典
D.德国民法典
5.在民法中,被称为“帝王条款”的原则是()。
A.自愿原则
B.等价有偿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公平原则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法具有以下性质()。
A.民法为权利法
B.民法为实体法
C.民法为国际法
D.民法为任意法
2.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平等原则
B.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C.公序良俗原则
D.等价有偿原则
3.《法国民法典》确立的近代民法的三大基石是()。
A.私有财产神圣原则
B.契约自由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过失责任原则
4.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包括()。
A.主体平等
B.与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有关
C.不具有经济内容
D.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
5.下列选项中,哪些内容属于平等原则的内容()
A.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一律平等
C.民事主体在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平等
D.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四、不定项选择题
1.现代民法始于()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日本民法典
D.苏俄民法典
2.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点包括()。
A.主体平等
B.存在于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
C.属于财产的归属关系
D.一般是由当事人自己的意志决定的
3.下列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
A.商品房买卖关系
B.财政税收关系
C.企业管理关系
D.婚姻关系
4.甲明知自己的汽车刹车装置有时不起作用,但在出卖给乙时并没有告知。
一日,乙在驾车送货因刹车不灵导致翻车事故。
甲违反了民法的什么原则?()A.自愿原则
B.等价有偿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公平原则
五、名词解释题
1.民法
2.财产关系
3.人身关系
六、判断题
1.民法为任意法,所以民法中没有强行性或禁止性规定。
()
√×
2.在公法领域,通行“法不禁止即可为之”的规则,而在私法领域则通行“法无允许即不得为之”的规则。
()
√×
3.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不具有直接的财产性。
()
√×
4.等价有偿原则是指在交易中实行等价交换,不得无偿地非法调取他人的财产。
()
√×
5.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
√×
七、简答题
1.民法的基本原则有何意义?
2.平等原则在民法上有哪些表现?
3.公平原则在民法上有哪些表现?
八、论述题
1.试述民法的调整对象。
2.如何理解民法的性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市民法、万民法2.平等主体、财产、人身
3.归属与利用、流转4.德国民法典
5.民事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C
4. A
5.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3. ABD 4.ABCD 5.ACD
四、不定项选择题
1.B 2. ABD 3. AD 4. C
五、名词解释题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3.人身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不可分离,不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内容而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六、判断题
1.×
2.×
3.√
4.√
5.√
七、简答题
1.答: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由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根本特性决定的,体现着国家的民事政策;(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应遵行的基本准则;(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须遵行的基本准则;(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司法的基本准则。
2.答:平等原则在民法上主要表现在:(1)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平等;(2)在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平等地协商相互间的权利义务;(4)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5)民事主体平等地负担义务和承担民事责任。
3.答:公平原则在民法上主要表现在:(1)民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机会均等,在民事活动中须进行正当竞争,反对任何不正当竞争行为;(2)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利益应均衡,合理分配权利义务;(3)在责任面前要合理负担,任何人都应对
自己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负责。
八、论述题
1.答:民法的调整对象即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包括两部分:
(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体平等,即当事人之间的地位平等,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权力与服从关系。
第二,存在于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
如果某一财产关系不是发生在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则不为民法所调整。
第三,一般是由当事人自己的意志决定的,不受他人意志的支配。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财产的归属与利用关系,即一项财产归何人所有和利用;二是财产的流转关系,即一项财产从一主体转移于另一主体。
(2)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体平等;第二,与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有关;第三;不具有经济内容;第四,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一般认为包括人格关系与身份关系。
人格关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身份关系是基于主体的一定身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答:关于民法的性质,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
(1)民法为私法。
因此,对于民事事项,即使法律未作明确规定,只要不属于法律明文禁止的,当事人就可为之,就是合法的。
(2)民法为权利法。
民法作为私法,是以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权利为主旨的。
民法不仅要确认主体享有的各项权利,而且要规定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措施,以使每个人都应充分重视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
(3)民法为文明法。
民法讲求公平、正义、平等、自愿、诚实信用,为促进人们的道德水准的提高创造法治环境。
同时,民法对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社会公德,而社会公德则是社会公众应当遵行的与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基本道德准则。
(4)民法为实体法。
民法是规定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而不是规定权利救济程序的,因而民法为实体法,而非程序法。
(5)民法为任意法。
民法所调整的是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民法规范主体的行为主要是为民事主体规定行为的模式,使主体明确实施何种行为可发生何种法律后果,以
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决定其行为。
因此,民法规范多为任意性规范,赋予民事主体选择行为的自由和权利,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适用该规范。
(6)民法为国内法。
民法是由一国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适用于一国法律所管辖领域内的民事关系的,因而为国内法。
(7)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民法规范既是民事主体的行为准则,也是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判民事案件的准则。
因此,民法是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