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

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

小城镇一、名词解释(5个15分)1、小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我国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镇及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和集镇构成。

2、劳动构成:也称小城镇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小城镇总人口中的比例。

主要用于劳动平衡法的人口规模计算中。

年龄构成:指小城镇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小城镇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家庭构成:反映小城镇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和别分组合等情况。

职业构成:指小城镇人口中社会劳动者d其从事劳动的行业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3、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小城镇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4、服务人口:指在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5、被抚养人口:指小城镇中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6、小城镇用地:是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规划范围内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包括2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行政管辖区划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镇域或建成区;二是规划建设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小城镇规划区,包括建成区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即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7、居民点(聚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8、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镇(乡)行政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聚居点群体网络。

9、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人口规模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影响。

(1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以一年内城镇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年初城镇人口数(或年平均人数)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增速,称自然增长率。

2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迁入城镇的人口与迁出城镇的人口的净差值。

)10、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敞地率:就是旷地率,即敞地(空地)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

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冰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二、简答(3个15分)1、简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答:1)城市型居民点:城市指的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其中市区和镇区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2)乡村型居民点: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农村地区一般称为乡村,设立村的建制。

城市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的区别:1)人口规模和密度不同2)职业和生产方式不同3)设施水平不同4)环境质量优劣各异5)社会人际关系不同两者从质上理解,城市的功能特征是以非农业第二、三产业为主。

生活节奏快,内容丰富。

城市关注商品的流动和交换而不仅是加工。

从量上将,城市人口多,密度大。

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

2、小城镇性质与小城镇职能的区别与联系答:小城镇性质是指小城镇在地区(甚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小城镇职能是指小城镇在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相互关系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反映城镇为外部服务的作用、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分工,确定城镇性质一定要先进行城镇职能分析。

1、小城镇职能可能是多变的,而小城镇性质则相对稳定;2、小城镇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其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小城镇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功能;相互区别1、小城镇职能分析一般是利用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小城镇性质则表示规划期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2、小城镇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小城镇性质则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3、小城镇的公共中心的布置方式答:(1)布置在城区中心地段;(2)结合原中心及现建筑;(3)结合主要干道;(4)结合景观特色地段;(5)采用围绕中心广场,形成步行区或一条街等形式。

4、小城镇对外交通的类型及各自特点答:小城镇对外交通运输5、简述区域整体论的基本内容答: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主张城镇与乡村结合。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城镇规划须从更宽阔的区域角度出发,在整个区域统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统一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合理确定小城镇的职能分工。

6、简述小城镇客运站布置的要点答:客货合一的中间站、客运站应靠城镇边缘,位于居住建筑用地一侧,站场距城镇中心2~3km以内比较适宜。

三、论述题(2个20分)1、试述小城镇布局的原则答:1.旧城改造原则:利用现状、依托旧城、合理调整、逐步改进、配套完善。

2.优化环境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保护生态优化环境。

3.用地经济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相对集中,布局力求紧凑完整、节省工程管线及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居民住宅、乡镇工业及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突出小城镇个性及特色。

5.弹性原则:合理组织功能分区、统筹部署各项建设,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关系留有弹性和发展余地。

6.实事求是原则:合理确定改造与新建的关系,结合现状及发展实际,确定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和建设标准。

2、小城镇布局的空间形态模式及各自的特点答:从总体空间布局概括,可以分为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的两种模式,又具体细分为以下集中块状模式:第二种为块状模式,是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常见形态模式。

尤其在平原地区,小城镇由中心逐渐的向周围自由扩散演变,大多具备用地紧凑、中心单一、生产与生活连片的特点,在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新的中心。

集中带状模式:第二种为带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受交通条件、山体与沿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必然的形成了带状的空间布局形态。

这种模式具有主要道路交通组织各项生活生产用地的特点,且周边环境效益良好。

但是受条件限制,大多由一条或两条道路承担生活性与交通性的功能,各个综合组团之间的纵向交通成为规划要重视的主要问题,规划还应着重发挥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形成自身的特色。

这种布局模式受自然条件限制,容易产生基础设施配套输配距离过长的缺点,甚至需要两套输配系统的问题。

集中组团模式:第三种为相对集中组团式,因为地形条件、用地选择或用地功能组织的关系,城镇由自然地势或道路交通划分为几个组团川。

各组团有独立的功能,通过几条主要道路形成联系,具备紧凑用地的优势,但要注意各项用地的合理服务半径问题,应综合各组团统一从区域角度考虑各职能用地的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远期发展过程中,注意各组团的适当规模,互为补充,并做有机的联系。

多点分散模式:分散空间布局方式主要为多点分散式。

分散空间布局最大的特点是在一定空间距离上有多个分散的组团。

此种模式若针对大城市,则会体现出有机疏散的优势。

但针对小城镇因发展建设投入资金相当有限,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标准,在建设投入上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该模式不适合小城镇布局。

3、小城镇基本特点答:1城之尾,乡之首。

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是镇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而它应该具有上接城市、下引乡村、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

2数量大、分布广。

在我国小城镇数量大,分布广。

3区域性差异明显。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东强西弱,乡村产业化进程和乡村市场经济发展东快西慢,乡镇企业东多西少。

4人口结构复杂。

小城镇人口结构复杂,城镇用地与农田用地交织在一起,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相互穿插。

城镇流动人口多,瞬时高峰集散人口多。

给城镇和用地管理增加了难度。

5基础设施不足、建筑质量较差。

小城镇的交通特点是与外部联系频繁而内部交通组织较为简单,道路系统分工不明确,路面质量较差。

4、小城镇道路系统的形式及特点答: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其特点是道路以直线型为主,呈方格网状,适用于平原地区。

优点是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车流分布均匀。

不会造成小城镇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其缺点是交通分散,不能明显的划分主干道,限制了主次干路的明确分工,对角方向的交通联系不够方便,布局较呆板。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合形成,各自担负对外交通和各区间的交通联系,平原地区适用。

一般由小城镇的公共中心或车站、码头作为放射道路的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性道路。

优点是,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线性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

有利形成强烈的小城镇景观。

缺点是在中心地区易引起交通堵塞,交通的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

在小城镇中心区易造成不规则的校区和街坊。

3自由式道路系统。

一般依地形而布置,路线弯曲自然,多用于山区。

优点是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小城镇干道,节省建设投资,街道景观丰富多变。

缺点是道路弯曲不易识别方向,不规则形状的地块较多,影响工程管线的布置。

4混合式道路系统。

由前几种形式组合而成,适用于各类地形。

优点是可以有效的考虑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可以集中其优点,避其缺点,并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条件进行合理规划。

5、小城镇绿地布局的形式及特点答:1块状绿地布局。

指大小不等、封闭而常常独立存在的绿地。

可以灵活安排,均匀分布,方便居民使用,对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对构成城镇整体艺术面貌意义不大。

2带状绿地布局。

指呈直线或曲线且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常用于城镇的道路沿线、湖河水系沿岸或旧城墙沿边的绿化,结合各自防护林带交织构成绿色网络,一般以乔木为主,配以灌木,有条件时布置一定的游憩设施和小品,形成花园式林荫道或江河湖海滨的带状公园绿地等。

能体现城镇的艺术外貌,且与居民接触面广,对小城镇绿化美化有显著作用。

3楔形绿地布局。

利用穿过城镇的河流、山林、干道等,从城郊由宽而狭,形成绿色廊道,使郊外大面积的林地与镇区内各类绿地相互联系。

具有能够较好地改善城镇小气候、体现城镇艺术面貌等优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