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教师评选量化标准

优秀教师评选量化标准

优秀教师评选量化标准(试行)为了进一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引导和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优秀教师”评选量化标准。

一、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优秀教师”评审小组,组成人员包括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

二、评选事项评选对象是本学年度所有任课教师。

评选比例为评选对象总人数的30%。

一学年度评选一次,评选时间是每年8月份。

三、一票否决有下列情形之一,一票否决,不得评优。

1.不服从学校安排,造成学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2.一学期内,病假累计超10天或70节课(一天按7节课计算)、事假累计超5天或35节课(婚丧产等法定假除外)、因旷课造成事故1次、因旷课未造成事故2次、迟到早退累计超20次者;3.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言语侮辱学生、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将学生赶出课堂、有偿家教等,社会影响大,造成严重后果,或受党纪、政纪处分者。

四、评选程序1.推选“优秀教师”评审小组组成人员。

2.每学年末,在规定时间内,教师就自己政策性加分项向评审小组提供书面佐证材料,不提供的,视为本学年度没有加分项。

3.每年8月,评审小组依据学校各部门、各科组记录和教师个人提供的佐证材料,对每位教师一学年来每项得分进行统计,并向全体教师公示。

4.公示期间,教师对积分有异议,可以向评审小组提出书面申请进行核查,重新统计。

5.公示完毕,根据积分高低、设定比例、一票否决等评选出本学年度“优秀教师”,颁发“优秀教师荣誉证书”。

五、量化标准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加分项目参加1次加1次分(同1项目/篇目参加不同级别比赛,只加最高级别分),上不封顶;扣分项目发现1次扣1次分,上不封顶。

本项所有分值均以一个学期为标准。

一学年计算方法为:(上学期积分+下学期积分)÷2。

因休产假上满一个学期课的,按一个学期计算;没有上满一个学期课的,不参与评选。

(一)师德师风(10分)1.政治思想方面(3分)立场正确,思想纯正,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忠诚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公开发表不当言论的,发现1次扣1分,造成影响的,取消评优资格。

2.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有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等行为的,发现1次扣1分,造成社会影响、严重后果者,取消评优资格。

3.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2分)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性强,不迟到早退,无缺席旷课现象,积极参加学校,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其他工作。

不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每次扣2分;不按时完成学校各部门布置的任务的,每次扣1分。

4.集体观念强,克服自由主义(2分)团结同志,关心学校发展,维护学校声誉,不说不利于学校发展的话,不做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

发表不利于学校工作、不利于同事团结的言论,与同事闹矛盾,造成严重后果者,发现1次扣1分。

(二)教学管理(15分)1.课堂教学(4分)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个人不得擅自调课(在教导处备案除外);维护课堂秩序,精心上好每节课。

课堂无组织、纪律混乱、上课时间看手机等,发现1次扣1分。

出现以上情况,造成事故,影响恶劣的,取消评优资格。

2.认真备课(3分)期初按时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节课,及时反思,期末按时提交总结。

学校要求提交的计划、总结、成绩表、记录表等材料,没按时提交者,每次扣1分。

3.教研活动(4分)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完成教研组长分配的任务,积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每学年至少承担1次校级公开课(或汇报课)。

不参加教研活动者,每次扣1分;一学年内,不承担过校级公开课(或汇报课)者,扣2分。

4.作业批改(4分)教师要按学科要求科学布置作业,语文、英语作业类型包括:字词记忆类、训练积累类、综合运用类、作文练笔类、试卷等;数学作业包括:公式记忆类、基础计算类、综合运用类、试卷等。

教师要认真对学生作业、试卷全批全改,评议要使用鼓励性言词,不能使用侮辱性、讥讽性言词。

每次检查,发现作业量少、次数少,扣1—2分,试卷少改1次扣2分。

(三)工作考勤(15分)1.工作纪律(5分)组织纪律性强,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上课期间不无故离开上课场所,不在工作时间办私事,不在工作时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

在教室内上课时,离开教室者,发现1次扣1分;在教室外上课时,离开学生、疏于组织、回办公室者,发现1次扣1分。

出现以上情况,造成事故的,取消评优资格。

监考、评卷期间,有迟到、早退、缺席、看书报、看手机等不负责任行为者,发现1次扣2分。

2.请假制度(10分)坚持出满勤,监考、评卷期间不准请假(婚丧产等法定假除外)。

旷课1次(1节)扣10分,请病假1节扣0.5分,请事假1节扣1分,迟到1次扣0.5分,早退1次扣0.5分,有课而迟到早退按旷课处理。

其他考勤情况按“五、一票否决”条款处理。

(四)工作实绩(60分)以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的考绩为准,方案依据《教学业绩奖励方案》,数据来源《教学业绩奖励统计表》,计算公式:考绩实际得分×60%。

七、政策性加分教师参加各项竞赛活动只在本学年内有效,具体时间为:上一年8月至下一年7月。

1.指导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组织的学科竞赛(抽测)、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可以获得奖励。

全部学生参与,获得国家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5、4.5、4分;获得省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4.5、4、3.5分;获得地市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4、3.5、3分;获得县(区)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5、3、2.5分;获得镇(校)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2.5、2分。

20名以上(不含20名)学生参与,获得国家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4.5、4、3.5分;获得省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4、3.5、3分;获得地市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5、3、2.5分;获得县(区)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2.5、2分;获得镇(校)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2.5、2、1.5分。

10名以上(不含10名)学生参与,获得国家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4、3.5、3分;获得省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5、3、2.5分;获得地市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2.5、2分;获得县(区)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2.5、2、1.5分;获得镇(校)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2、1.5、1分。

10名以下(含10名)学生参与,获得国家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5、3、2.5分;获得省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2.5、2分;获得地市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2.5、2、1.5分;获得县(区)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2、1.5、1分;获得镇(校)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1.5、1、0.5分。

2名以上(含2名)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指导的,所加的分由全部指导教师平均分或由全部指导教师自行协议得分比例。

学生以学校名义集体参与同一项目的,只按团体获奖情况计分;学生代表学校以个人名义参与的,按项目获奖情况计分;学生不是以本校名义参与的,不加分。

以上获奖情况以赛事奖状或组织单位文件为准。

2.教研成果(1)技能比赛教师个人代表学校参加区级以上现场技能比赛,如:说课、公开课、演讲等,每次加1分,获奖再加分(同一项目参加不同级别比赛,只加最高级别分,不累加)。

一、二、三等奖分别加:国家级5、4、3分,省级4、3、2分,市级3、2、1分,区级2、1、0.5分。

教师个人代表学校参加区级以上非现场技能比赛,如:论文、微课、教学设计等,每次加0.5分,获奖再加分(同一篇目参加不同级别比赛,只加最高级别分,不累加)。

一、二、三等奖分别加:国家级4、3、2分,省级3、2、1分,市级2、1、0.5分,区级1、0.5分(区级三等奖不加分)。

(2)课题研究教师个人主持课题研究按级别加分。

国家级课题加5分,省级课题加4分,市级课题加3分,区级课题加2分,校级课题加1分。

教师个人参与课题研究按级别加分。

国家级课题加4分,省级课题加3分,市级课题加2分,区级课题加1分,校级课题加0.5分。

课题研究加分以开题时间为准,1个课题只加1次分。

3.团体竞赛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区级以上团体竞赛,如:篮球赛、羽毛球赛、歌咏比赛、舞蹈比赛等,每人每届(次)加0.5分,获奖再加分(同一项目参加不同级别比赛,只加最高级别分,不累加)。

一、二、三等奖分别加:国家级4、3、2分,省级3、2、1分,市级2、1、0.5分,区级1、0.5分(区级三等奖不加分)。

教师参与的活动是否代表学校,以活动文件内容为准。

教师参与代表社会团体或以社会团体名义(如:社区、工会、妇联、团委、教育局、协会等)参加的比赛不加分。

4.临时工作个别教师在本职工作任务(以学校分工为准)、工作时间之外,学校安排临时工作,乐于接受并按时完成者,每项加1分。

八、其他事项(一)积分计算方法最终得分=(上学期德能勤绩积分+下学期德能勤绩积分)÷2+(上学期政策性加分+下学期政策性加分)休产假上满一个学期课的教师,最终得分=(上课学期德能勤绩积分+(上学期政策性加分+下学期政策性加分)德能勤绩积分即“五、量化标准”项目内容。

(二)推选区级以上“优秀教师”人选1.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推选区级以上“优秀教师”候选人。

2.区级以上“优秀教师”候选人在校级“优秀教师”中产生,原则上按“优秀教师”积分高低推荐。

(四)县管校聘依据校级优秀教师相关材料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县管校聘、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等重要依据之一。

九、附则本标准从即日起试行,不尽事宜再行商定。

2020年9月1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