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名词解释1、人口转变:一定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即HS(LS。
2、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即国家经济和利益最大化达到的人口数量。
3、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
4、人口中心数:一定地区两互相垂直并平分该地方人口的直线的交点(一般按经纬线)。
5、种族: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6、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7、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8、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
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10、城市: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1、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2、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与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13、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和上空。
14、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填空或改错西方主要人地关系论包括(任写四个)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与生态论、和谐论。
英国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2)、早期扩张阶段3)、后期扩张阶段4)、低位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
人口转变的四个因素: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经济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保障和政策。
人口转变的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
人口自然构成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种族构成。
人口社会构成包括:1)民族构成、2)文化构成、3)产业构成、4)职业构成、5)收入构成。
人口地域构成包括:1)国别构成、2)省级构成、3)城乡构成。
谱系分类法的等级包括: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汉语的方言主要有七种,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领土形状:坚实型、分离型、狭长型、延伸型、穿孔型、飞地型。
改错有关人口迁移的:到外地求学属于非迁移。
应改为到外地求学属于迁移。
改错有关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计算公式的。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中人数*100%;生育率=年出生人数/(15-49岁)妇女人数*100%;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中人数*100%13、改错有关人类起源、种族、民族历史的。
人类起源,400万年;种族历史,几万-几十万年;民族,不超过若干千年。
简答简述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与生态论、和谐论。
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与生态论——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生态论与适应论都是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论点大体相同。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而,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简述对人地关系实质的认识(应持态度)。
(1)自然是物质的世界,人也在其中,人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其中,人也在不断创造新环境(生态论)。
(2)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各有其发展规律,然而两个规律不一样,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反对二元论)。
(3)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是长期存在的,动态发展的,早期表现为地对人的制约,现在表现为人对地的改造(环境决定和文化决定均不正确,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4)人和地构成一个系统(系统论)。
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相互关联,其中人是积极系统(人类生态论)。
(5)人类必须协调人地关系,使人类生态系统和谐良性发展(和谐论、协调论)。
3、简述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国界分国际移民:疆界变动产生的移民;劳务输出;难民;智力外流、人才外流。
国内移民:开拓型移民;城市化移民;城市间移民。
按时间分:永久性,周期性。
按社会组织分: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强制,自发,有组织。
民俗特点及分类。
民俗特点:民族性,地方性,约束性,集团行,传承性,变异性民俗分类: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传承等。
(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语言的特征P228-229语言的重要属性就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际工具”。
社会性: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交际性:语言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交际。
工具性: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信息载体,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统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 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7、简述世界上的主要语系。
世界上的语言被划分为10个左右的语系:印欧语系2)汉-藏语系3)闪-含语系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包括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7)芬兰-乌戈尔语系8)达罗毗荼语系9)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10)南亚语系。
8、简述文化传播。
1).膨胀传播:传染型传播,等级型传播,刺激型传播2.)迁移传播9、文化区的分类1).形式文化区:一种文化现象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种核心,但有模糊边界的文化区中心区(核心区),外围区,边缘地区2.功能文化区: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如经济功能文化区等,由一定的文化功能确定的文化区特点:边界清楚,有明显中心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特点:没有明显中心肯德尔文化区划。
1.西方文化区(西北欧文化区,地中海文化区,中欧文化区,东欧文化区)2.东方文化区3.东南亚文化区4.南亚文化区5.伊斯兰文化区6.非洲文化区7.拉美文化区11、乡村的聚落类型1.按职能分:农业聚落:农村(耕作业村),山村(林果业村),牧村,渔村,狩猎村,副业村非农业聚落:集镇,工矿业村,旅游村落,特征村落(如宗教、气象站、地质监测站等)2.按形态分:集聚型农村聚落(团状、带状、环状、棋状等)分散型农村聚落(生产力水平高低)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活动型农村聚落特殊型农村聚落(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经营性农场)城市特征。
(1)以人为主的系统;2)高度密集的系统;3)显著的非农系统;4)高度的开放性系统;5)多层次性复杂系统。
12、城市的区位选择P212-218防卫区位(条件):利用河流,利用海洋,利用地形(高低、隘口等)交通区位:沿河,河口,海边,沿公路,沿铁路环境区位:地质与城市,地壳与城市,岩性与城市,地貌与城市,气候与城市资源区位:矿产区位,土地区域,水区域等景观区位:绿地、水面要求,布局要求,周边要求13、城市化特点:人口集中过程区域的转换过程产业的转换过程(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上生)城市文化的普及过程14、城市化的动力(区别于城市发展的动力)P207-210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人口与城市政策对城市化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15、城市化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1)城心地区城市化2)中间市区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四逆城市化阶段。
国家要素P325必须有定居的国民(2)必须有确定的国土(领土)必须有有效的机构(国家政府)(4)必须拥有主权论述地域结构理论P220-221: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2、城市发展模式放射状扩展特点:城市主要建筑(广场等)为中心,不断往外扩展,有许多放射状或环状道路优点:有利于平原地区城市发展;城市中心突出,建设方便,对外交通方便缺点:对内交通绕很多弯;整个城市方向不清,朝向不好方格网拓展模式特点:城市拓展以若干以横轴垂直的道路分成若干个街区,朝某个方向拓展优点:主干道清晰;;短途交通好;用地商业开发容易、成本低;方向清、朝向明缺点:道路多,路口多,交通通达能力差(不适合市内交通,对外交通好)卫星城模式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卧城”(韦恩);半独立卫星城:赫尔辛基;“新城”(第三代卫星城)密集城市模式特点:在城市中心地带大量建设高层建筑,以此换取绿地、道路等良好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