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课件—08区域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课件—08区域环境管理
临全球系统的环境威胁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3)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来 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金之 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比原来 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4)“污染控制”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部 分企业(公司)养成了一种“污染排放后才控制”或 “达标排放”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泛实 行污染预防的障碍因子。
(5)治理难度大,治理代价高,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6)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和综合利用,生态影响难以消除。
变革是历史的必然……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美国污染控制方式的演变(三次重大演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重大转变
1948-1963
70年代-80年代 90年代以来
从忽视污染防治转 由浓度控制向总量 源头控制提出
减少甚至消除污染产生根源,以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 染的策略,称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
P178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图8—1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示意图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二、末端控制的方法
1. 污染排放的浓度控制 防止环境污染的关键是控制污染物向环境排放。以控制
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 系。
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浓度的方法,是我国70-80年代环 境管理上一直执行的管理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1)浓度控制法的手段
4
Part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末端控制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城市环境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就环保管理部门来说,其主 要任务是:提出环境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执行环境影 响评价和 “三同时” 制度、环保 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及集 中控制制度
总量控制将使环保目标更加明确和更具有可操作性,促进 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政府的环境管理水平。
提高污染防治的费用效果。总量控制为排污单位污染防治 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一般来说,污染物边际削减费用 较低的污染源会优先治理。
总量控制指标逐步变严,或者是总量控制指标的有偿转让 等,都会刺激企业推进技术进步、选用清洁生产工艺,以 降低污染控制成本。
安置污染防治 措施
调整污染防治 措施
排污申报 和登记 (浓度控制)
达标排放
超标排放缴 费
污染严 重或出 现污染 事故
限期治 理或行 政处罚 等
图8—1 我国环境污染防控体系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一节 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一、末端控制的涵义
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 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 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
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等,监测对照排污的污染物浓 度,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主要手段:EIA、三同时、排污收费
监督监测、监察、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浓度控制法的优点
• 直观简单,可操作性能强,管理方便。 • 易于检查和控制排污--遵守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
提出源头控制和全过 程控制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了三大政策 开始与国际接轨……
环 境 保 护 法 ( 试 八项制度为核心
行)》
的环境管理体系。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二节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一、污染预防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将环境政策的重点转向以预 防为主,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和相关政策。被人们称为当 今在环境管理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3)浓度控制法的弊端: 不能从环境质量要求出发,仅采取相应控制污染物排放的
方法,使染源的监控和执行环境质量要求脱节。 排放浓度达标后也会引起环境质量变化。全球环境问题日
益突出。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 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为达到 预定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值, 可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各个企业允许的排放量-排 放量控制指标。
为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三、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
(1)末端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 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 技术只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 代污染物,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 产生的第二代污染问题。
(2)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管理、投资、科技等 占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没有对面
物总量。
其环境控制手段往往是在其制造的最后制造工序或排污口建 立各种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来处理污染,如建污水处理站,安 装除尘、脱硫装置等以“过滤器”为代表的末端控制装置与 设备,为固体废弃物配置焚烧炉或修建填埋厂等方式来满足 政策与法规对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这种环境管理模式是以“管道控制污染”思想为核心,强调 的是对排放物的末端管理。
该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总量控制方法与步骤:
确定总量控制区域,选取控制点(断面) 计算环境容量,确定允许排污总量 各源对控制点(断面)分担率计算 总量分配及削减量的计算 总量分配优化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总量控制的成效
总量控制将是企业选址及经营的重要依据之一。促进地区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总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类: 容量总量控制(反推法):指各污染物的排放指标是根据
环境容量推算出来的。 环境容量计算复杂(污染源,水文,水质,气象数
据),技术要求较高。 目标总量控制 :先确定区域(行业)环境目标后,采取一
定行政方式,直接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分配到各企业 单位,并限时完成。
变为重视
控制转变
《水污染控制》 《清洁空气法》 《1990年污染预防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重大转变
1973-1988
1989-2000
本世纪以来
认识到了环境保护 要依法管理,并开 始集中人力财力治 理了一批重点污染 源
由浓度控制向总 量控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