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刘羽冲偶得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一)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狗蝎()②其喙有钳()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①其虫旧曾有之。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钱氏据两浙时()②方两三级()③但逐层布板讫()④人履其板()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6.翻译句子①六幕相联如胠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一)刘羽冲偶得兵书有一回,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
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
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
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
不久,他得重病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傍晚,常常看见他的魂魄游荡在墓前松柏下,摇着头独自漫步。
侧耳细听,他述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
有人笑他,他就忽然隐没了。
第二天探察他,又是这样。
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
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
所以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又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
‟”(二)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三)《梵天寺木塔》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
”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
”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
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的箱子。
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19、B (3分)20、BD(4分)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
(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4分)参考答案(一)1.《梦溪笔谈》沈括存中北宋2.①xiē②huì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③十天④庄稼丰收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
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7.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