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家校配合,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3
家校配合,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3
家庭教育中的八个误区
一、情感冲击理智。 家庭教育是充满情感的理性 行为,如果情感冲淡理智,甚至失 去理智,必然发生违背规律的非教 育行为(反教育行为)。不可能收 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教育中随意性太大,计划性太差。 不按家庭教育规律办事,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想怎麽说孩子,就怎麽说孩子,不考 虑可接受性; 盲目报班,只考虑家长的需要,不考 虑孩子的正当需要; 家长总是居高临下,“自居心理”严 重。
四、家庭教育中成人化要求多, 忽视孩子年龄特点。
孩子毕竟是孩子,好玩,好动,好奇, 好学(包括模仿)。如果不把孩子当孩 子,忽视孩子特点,过多的成人化要求, 必然使孩子产生逆反、厌学、自卑的心 理。
五、家庭教育中长辈教育不一 致的现象明显。
教育不一致表现: 父母教育不一致;父母与祖辈教育不 一 致;祖辈之间教育不一致。 原因:个人经历、素养不同,教育思 想观念不一致,教育方式方法不一致。 孩子反馈表现: 有的莫衷一是;有的暗自高兴;有的 倒向利于自己的一方。
关于劳动教育的建议:
(一)上小学以后,每天有适合孩子的劳动,必 须坚持,时间可以灵活; (二)双休日、寒暑假,应该有适合孩子的难度 大一些、复杂一些的劳动; (三)杜绝一切自理性劳动家长包办代替;
(四)明确目的,明确要求,培养正确的劳动态 度,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尊重劳动 者,珍惜劳动成果。
如何克服教育不一致的现象
长辈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应该有定期、不定期的家庭讨论机会, 商量孩子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孩子应该参加, 发表意见; 长辈不应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 长辈要经常自我反思; 如有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分辨是非,应 该暂时求同存异。
六、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太薄 弱。
调查表明: 在北京,约 1/3的孩子主动劳动;约 1/3的孩子被动劳动;约1/3的孩子不劳 动; 美国小学生平均日劳动72分钟;中国 小学生平均日劳动12分钟; 德国有的省把让孩子劳动写进法律, 家长不让孩子劳动,孩子可以状告家长 违法。
家校配合,帮助家长 走出家教误区
——遵循家庭教育规律
家教名言
• 宋庆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 响。 • 鲁迅: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 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 司马光: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 也。
社会发展、人才、教育
• 学历社会——学历+能力——能力社 会; • 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 • “二八律”给我们的启示:20%的 人创造社会80%的财富,80%的人 生产20%的财富。
感
各
谢
位 老 师 的象。
四重四轻:
重智育,轻德育; 重知识,轻能力; 重文凭,轻素质; 重成才,轻成人。
古语云:德者智。
家校配合的基本思路
• 尊重家长,认识家长群体是教育资源; • 成立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委员会或家 长教师协会,定期活动,研究解决学生 的教育问题; • 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科学知识; • 有计划进行个性化指导,建立档案; • 用家校通、电邮、短信、电话进行及时 指导; • 办好家校共育小报; • 培养、发现家教先进典型,现身说法。
制订家庭教育计划的依据: (一)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及优缺点; (二)同龄孩子的年龄特点; (三)学校、班级的教育计划; (四)家境与教育条件。 计划要明确,有针对性,要与孩 子讨论制订,孩子必须认同。
三、口头说教多,多渠道渗透 教育少
随着年龄增长,表扬越来越少,批评 越来越多;
家长总喜欢横着比,找自己孩子的缺 点; 家长喜欢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庭教育应该“三教(言教、身 教、境教)结合”
言教: 表扬激励为主,批评为辅;有理,有例,有力, 有节;表扬与批评讲道理;沟通,给孩子机会。 (讲道理的批评:讲道理的表扬、激励== 2 : 8) 身教: 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求知善思,文明友善, 民主乐观。 境教: 精神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心理氛围; 物质环境——质朴,大方,适合身心健康发展。
七、家庭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 教育。
调查表明: 中小学生有15—20%存在不同程度 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家长往往把心理问题、是非问题、 道德问题混为一谈; 心理问题影响学业,影响人际交往, 影响正常的生活,影响身体健康。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引导家长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有行为反常的表现, 及时与孩子沟通,进行疏导,必要时求教心 理健康教育专家; (三)家长调整自身心理,改善家庭的心理氛 围,多给孩子表达心情的机会,避免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