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填出下图中所示结构名称(2)比较树突和轴突项目数量长度分支数功能树突多短多接受兴奋轴突少长少传导兴奋2.反射与反射弧3.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4)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5)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 √)(6)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7)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
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d受损。
命题点一反射与反射弧的分析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C.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答案 D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A项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内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不属于反射,为应激性,B项错误;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属于趋光性,C项错误;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属于反射,D 项正确。
2.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答案 B解析图示反射弧的结构中,③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④①分别为感受器和效应器,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④受到刺激时,兴奋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使人体产生感觉,A、D项正确;由图可知,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C项正确;图中A、D都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可以接收到从神经元传出的信号;而C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细胞体相连,不能接收到从该神经元传出的信号,因为信号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项错误。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命题点二与反射弧有关的实验分析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期末)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答案 C解析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属于膝跳反射,A项错误;Ⅲ处为传出神经,Ⅰ处为传入神经,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Ⅲ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B项错误;剪断Ⅰ处,反射弧被破坏,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C项正确;Ⅳ处为脊髓,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D项错误。
4.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刺激前的处理用硫酸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实验一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左后肢中趾左后肢不能运动实验二不做处理右后肢中趾右后肢能运动实验三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右后肢中趾(每隔1 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3 min后不能运动实验四实验三后立即实验右侧背部(每隔1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5 min后不能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
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1)脊髓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皮肤内(3)传入神经解析(1)蛙脑已经损毁,故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由此导致实验结果不同,这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3)在实验三、四中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实验三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即刺激的是感受器,右后肢在3 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入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约为 3 min;实验四用硫酸刺激右侧背部即刺激的是传出神经,右后肢在5 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出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大于5 min。
综上分析,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考点二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深化拓展膜电位的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2.兴奋的传递(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提醒准确区分突触与突触小体①结构上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1.有关兴奋传导的判断(1)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2)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3)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4)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5)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2.有关兴奋传递的判断(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中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
据图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高浓度海水中,图2中B 点值将会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将延长(填“延长”“缩短”或“不变”)。
(3)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是A→B(用字母、箭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