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国土被侵占的屈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能力目标:能说出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情感目标:树立强国固疆的国防观念,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三、教法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具:
有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请看一幅地图,这是我国清朝前期,国富力强时的地图,红色线是我们现在的国土边界,从地图中你们看出了什么?(课件出示)是啊,我们的国土变小了,他是怎样变小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
(一块阅读交流中国国土被侵占的资料)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土被侵占呢?今天我们一块交流一下,看看大片的国土是怎么被侵占的?(板书课题:国土被侵占的屈辱)
2、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俄、英、法、德、日、葡等国或用武力强行侵占,或签订不平等条约巧取豪夺,强占、强租中国一块块领土,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侵占?
3、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2)能说出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3)树立强国固疆的国防观念,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二、讲授新课: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说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说的?
2、沙俄侵略中国
学生讨论后回答
(1)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国的领土包括哪些?
(2)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阻止了沙俄对我国的扩张,确定了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整个黑龙江与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
2、<<尼布楚条约〉〉条约后,沙皇俄国进一步侵略中国,侵占了更多的领土。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沙俄有几次侵占中国领土,共侵占了多少领土?
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1871年侵占了新疆首府伊犁。
1892年强占了帕米尔地区以西2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0年,侵占了江东六十四屯。
1914年,侵占了唐努乌果海。
3、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国的领土为什么被占领?
4、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必须树立强国固疆的国防观念,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4、阅读材料《左宗棠挥收失地》
5、说一说、写一写为保卫我们的领土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
三、小结:
国力的强弱是决定国家疆域变迁、版图缩胀的首要因素。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国内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武备强大、国力强盛之时,国家的疆域就巩固,版图就完整;当国力衰微、内祸不止、外患丛生之时,必然导致疆域缩小,版图残缺,甚至亡国。
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国固疆的国防观念,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四、板书设计:
1871年伊犁。
1892年帕米尔地区以西
1900年江东六十四屯。
1914年唐努乌果海。
五、教后反思
《国土被侵占的屈辱》是国防教育读本五年级第一单元“我的祖国”的第二课。
本单元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丢失国土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国家再三的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祖国所受的侵略史,为列强的惨无人道的行为愤怒、感叹,同时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的肩膀
上。
班里的学生都已十一、十二岁了,他们这个年龄对待事物已经有自己的见解,以及一定的辨别客观事实的能力。
这一单元从历史角度,一个较高起点切入,把历史的残酷、悲惨与现实所连接,让学生懂得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要从自身做起,不忘曾经的屈辱,奋发读书,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就学生的阅历而言,学生对于那个年代了解得不多并且对于祖国的屈辱史不甚了解。
所以,本课我通过让学生了解史事,通过了解所签署的条约,让学生知道在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的领土被侵占,认识祖国山河破碎,满目沧桑的情形。
通过体验感悟,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破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体会到巩固国防的重要性。
六、指导教师点评:
1、从课的设计上看,总体思路较好。
基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跟上教师的引导,动脑分析,
4、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
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
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不要包办过多,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5、时间分配得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攻破,对教材认识深刻,对大纲吃透。
表扬性意见:
1、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好;
2、突出国防教育的特点
3、课堂结构完整,时间安排较合理。
建议:
1、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析后把话说完);
2、整堂课语言流畅,语速较快,一个声调贯到底,听课时稍显疲劳(语言缺乏抑扬顿挫);有待改进。
3、师生互动较少,缺乏新课改的创新意识,课堂包办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