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下 1 古诗三首(完整版)
部编版三下 1 古诗三首(完整版)
主旨概括
这首诗通过对春光的概括描写以及对 燕子和鸳鸯的具体描写,展示了一幅生机 勃勃、安宁舒适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 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 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开创了豪放词派。 其诗现存2 700多首,词340多首。
绝句
fǔ [唐]杜 甫
迟 日 江 山 丽,
春 风 花 草 香。
rónɡ yàn
泥 融 飞 燕 子,
yuān yānɡ
沙 暖 睡 鸳 鸯。
huì chónɡ
惠崇春江晚景
sònɡ sū shì [宋]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lóu hāo
lú yá duǎn
蒌蒿满地芦芽短,
tún
正是河豚欲上时。
日子。(我)坐着小船游到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 走山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阴:树荫。 一路上绿荫浓浓,并不比来时看见的少,绿
荫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时令: 梅子黄时日日晴
梅子黄在五月,正赶上江 南的雨季,却遇上“日日晴” 的日子,转折中给人以喜悦之 情,为全诗定下基调。
春日风光悦人性 初夏鹂声伴人行
春光明丽,花草吐芬芳,燕子衔泥,鸳鸯睡暖 沙;桃花初绽,鸭知春水暖,芦芽尚短,河豚欲上 时;初夏天晴,泛舟又山行,绿荫无边,黄鹂声声 啭……多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啊!诗人置身其中, 怎不会诗兴大发呢?
1 古诗三首
国家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
字词学习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动态描写: 燕子翩飞 静态描写: 鸳鸯慵睡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 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上一下,相映成趣。
《绝句》一诗中,“融、暖”二字 如何理解?
诗人对春天的明丽阳光、和畅惠风、 鸟语花香感受至深,无须触摸就能想象 出泥土的湿软和沙子的温暖;而泥之融、 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诗人对飞燕轻盈、 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 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中。
qú
三衢道中
zēnɡ [宋]曾 几 méi
梅子黄时日日晴,
xī fàn
小溪泛尽却山行。
jiǎn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崇
惠 鸳
鸯
豚 减
融 燕 鸳鸯 惠崇芦 芽短 梅 溪 泛减
左右结构
融短梅 溪泛减
上下结构
鸳鸯惠 崇芦芽
上中下结构
燕
绝句
[唐] 杜甫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 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记录了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 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因而被誉为“诗史”。
主旨概括
这首诗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 尚的画,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 和赞美。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走近作者
曾几(1085—1166),南宋诗 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诗 歌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 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 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 之作。著有《茶山集》。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 轼
竹 外/桃 花/三 两 枝 , 春 江/水 暖/鸭 先 知 。 蒌 蒿/满 地/芦 芽 短 , 正 是/河 豚/欲 上 时 。
课文解读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 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一读,解句意,知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翠竹后面开着三两枝鲜艳的 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开 始变暖和了。
“添得”二字暗示诗人归时游兴犹浓, 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而黄鹂的啼 鸣更衬托出山道的幽静。
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 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沙滩晒暖
了,鸳鸯成双成对舒适地睡在上面。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写到的景物有:春日、江山、春风、花草 。
丽
视觉
突出了诗人
香
嗅觉
的强烈感受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到的景物有:泥土、燕子、沙地、鸳鸯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满地
芦芽短
黄绿相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既是对 画中景物的描绘,也正符合初春时令的特征。
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 的事物的思想活动。
《惠崇春江晚景》中哪一句诗运用了 ?这句诗说明了什么?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芽冒 尖之时,也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之时。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有毒的鱼。 欲:正要;将要。 上:逆江而上。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那么一点点, 这正是河豚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视线是怎样的? 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从江岸到江面,抓 住画面上的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向我们展 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 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绝句
[唐]杜 甫
迟 日/江 山/丽, 春 风/花 草/香。 泥 融/飞/燕 子, 沙 暖/睡/鸳 鸯。
课文解读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 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一读,解句意,知诗意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迟日:春天白天渐长,所以说“迟日”。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
行程: 小溪泛尽却山行
“泛”字表明去时乘船而行。 溪尽而兴不尽,诗人于是舍舟登岸, 山路步行。一“泛”一“行”,一 “溪”一“山”,不仅表明行程, 也透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沿途所见所闻: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 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 悦的心情。
思考:怎样理解这里的“添得”二字?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三衢道中
[宋]曾 几
梅 子/黄 时/日 日 晴 , 小 溪/泛 尽/却 山 行 。 绿 阴/不 减/来 时 路 , 添 得/黄 鹂/四 五 声 。
课文解读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 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读,解句意,知诗意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