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黎川县明清老街历史环境实录活动报告
测绘时间:2012.7.10——2012.7.24
测绘地点:江西省黎川县明清老街龙岗会馆侧路光巷8号
测绘人员:孙安妮涂愚李哲毛润明
前言:
黎川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地灵人杰。
始建县于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距今已有1753年的历史。
它位于武夷山西麓,黎河水从这里发源,流经黎川老码头,流向赣江、流进洞庭湖、长江。
这条黄金水道在一千多年时间里,源源不断地将福建的木材、茶叶、布匹、纸张流向全国各地,成就了黎川漕运发达的同时,也成就了江右商帮的兴盛,黎川也因此成为明清时期闽赣两地的商贸重镇。
如今的明清十里古街,成为历史的见证。
黎川县现存的明清老街是一条骑楼式的砖木结构长街,临街是清一色的店铺,沿街两面建有宽约两米的骑楼。
整条古街紧挨着黎滩河而建,每隔数十米便有一条巷子与一栋栋古朴的民居相连,使老街的生活区和商业区形成有机的整体。
据该县文物部门介绍,黎川县明清老街既有古色古香的商贸区,也有原汁原味的生活区,基本保存了当时的风貌,是抚州现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一条古街。
此次活动的目的
1. 巩固《中国建筑史》、测量学、画法几何、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课程中所学的知识,通过实地实物测绘,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等建筑特征。
2. 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大家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进一步提高大家分析表达和徒手草图的技巧和能力。
4. 通过实地调研,是大家正确掌握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时代性、名族性,从建筑理论上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测绘工作记录:
准备工作:
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给我们重点讲解了测绘内容以及图纸内容。
在讲解的过程中,帮我们回忆一下古建筑的结构,名称。
把我们需要测什么内容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让我们不至于到了实地不知道要测些什么或者漏测了一些大方向的东西。
把我们测绘所需要的工具告诉我们,以及历届测绘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注意事项。
工作分配:
我们组共有四个人,就把测绘对象分成三大块:李哲与毛润明负责龙岗会馆,而我和涂愚则负责龙岗会馆侧路,而我一人分担侧路的西半部分,有一个大粮仓和一排厢房组成。
每人绘制所包干区域的所有图纸另外我协助涂愚测量和绘制主厅的梁架仰视和屋顶平面。
环境现状
老街的居住人群结构较为稳定,基本都是本地住户且是祖祖辈辈传下的,祖孙同堂的的不少,但多为年逾半百老人。
年轻人不是住进旁边搭建的新房就是外出打工,所以一个大院住了几对老人,大厅成了公共空间。
倒也和睦。
就是老人总抵不过寂寞,我们的到来,倒也给老乡们带来些热闹。
建筑整体形态尚且保存完整,局部由于住户格局的变动是的一些次要空间有加建和扩展的现象。
这使测绘过程中给我们对原状的推测和复原带来了挑战。
不过正是在一次次的停滞,推测与豁然之间使我们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领略了古建的智慧与魅力。
主要困难
●多户人家外出打工,无法进门进户
●改建加建严重
●民居的随意性和地方化
●民居上的诸多死角使测量工作产生障碍
困难一:
我们测的龙岗会馆侧路不及一旁的龙岗会馆这
样规矩严整。
例如大门不是正对大厅的中轴线,两
边厢房的进深不对称,柱网有的落地有的不落没有
规律。
最有趣的是本以为它只是东西厢房进深不对称,
可东厢房(和龙岗会馆一墙相隔)的一排厢房在可达到的几间中测量出的柱网和进深也不一致,其中又有两户外出,更使我们难以确定,这一排厢房
和隔壁龙岗会馆相隔的那堵山墙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完
全脱开?局部共用?还是还有暗间?
我们见正门对面新盖了楼便和对方主人商量了下,上
了他们屋顶上看。
龙岗会馆主侧路对于侧路之间果然有一
条约为60公分的小路,从门廊部分瓦的破损处可以观察
到,只是由于屋顶都接起来了,这条小道是做何用,它是
一通到底的还是怎样无从知晓。
老乡见我们讨论不休也上
来表示关心。
“哦,那原来是条小巷!是给下人走的,那
时候倒马桶啊清杂物啊这种工作总不能从大厅走出去吧,
很多人家都有这条巷子。
但后来住户变动,要拓展自己家
的面积便把这屋顶上的瓦延伸搭到隔壁家的山墙上,里面
巷子的那堵墙也打掉和龙岗会馆共用,就门廊那一部分没有连起来。
”果然盲目猜测是没有结论的,老乡的一番话把一切都说明了了。
怪不得厢房里的柱网东西不对称。
困难二:
粮仓的部分有一户人家是无法进入的,但就其屋
顶形式上看它主要支配了那一排屋顶的走势。
我们仍
旧上了新房的屋顶,只能观察到局部的起伏,可以初
步断定屋顶有并排的两坡,这就给自己增加了排水的
问题。
我们认为并不只是两坡。
我们又辗转了另一处
的屋顶,发现在两个两坡间有一个天井,排水的问题
解决了,不过即便换了几处也总有观察不到的死角无,
并且多了一个天井格局也复杂起来,我们需要推测的
内容也多了起来我们在不同角度拍了屋顶照片,在能
进入的部分中仔细观察记录。
把大量的图纸照片带回
和老师学长们交流探讨。
慢慢的一切就明朗起来。
而
后又再返回验证推测。
这一来一回中我也悟出了测绘
的本质,在探索与交流中学习。
困难三:
硬件条件,我们的测量工具的简陋和本身测绘经
验的匮乏使得测量工作费力又效率比较低。
民居的自
由性使得它没有明确的规律对于不可达的部分我们
无法妄自下结论。
于是我们组里的高个子成了抢手货时不时地友情租借给别组。
爬梯子用卷尺也够不着的地方我们用上了老乡的长短竹竿,用软皮尺挂在竹竿上测量。
实在够不着就做下记录,用激光测距仪解决。
为了测到真实数据,我们一遍遍地进门进户,把所有可测的测下后回去整理后很多不可测的数据也水落石出了。
再加上书籍的查阅,完成一些细部构造的理解,基本上前期工作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完成了。
我们解决困难最大的功臣是老乡们,他们不但配合,帮助还很关心我们学生。
大夏天的老人们都舍不得我们这番辛苦,拿出西瓜,梨请我们吃。
看我们画得入神打开电扇。
从不厌烦我们一次次敲门的请求。
这儿淳朴的不仅是老街啊,连里子里的民风也是。
再者就是老师学长的指导和我们组员的讨论是解决困难的关键了。
基本过程是:观察现状—发现问题—讨论—再观察—讨论—查阅总结
我们此次所测对象不及别组的规整,所以在前期测的时候纠结得全组都吃不下饭。
据同去的学长开玩笑说:我们这才是测绘的真正意义,目的就是在探索和推测中了解古建筑,这比照着一目了然的结构有效得多。
总结
原本对于历史建筑测绘这项实践是不屑与不理解,觉得对于建筑的同学这样的工作费力又无大益,满是懈怠地去,碰了困难,而如今是满载而归地回。
因为我看到了在建筑领域里自我的匮乏,我们都是还没摸着门路的初探者,建筑这条路没有一个明确的开端,我们是上了路,但要补的课是太多太多。
才入学三年,就在那里用力挥笔说要怎样的空间,我们可能还没到要的时间,因为我们连根也没摸清。
中华悠悠五千年,多少前人的智慧在这古老的一砖一木间,我们不理会,那么我们的建筑是没有根基的,是躯壳而非空间。
这是所得,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