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特点。
2、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材分析。
《诗情画意》这课山水画教学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达出一种寂寥的意境,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表达出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
欣赏这些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它们的意境。
正确对待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学术界会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明了的: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只讲传统没有创新,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只讲创新,丢弃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山水画的欣赏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
难点:教学时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
(2)出示《寒江独钓图》请学生谈感受。
(引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诗情画意。
)
(3)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诗情画意里吧。
2.深入教学。
(1)演示古今中国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马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教师再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
(可以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
①、教师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然后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有什么气势?(山河雄伟),由此引出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
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西画系,此间得林风眠院长教益,并受法国教师克罗多教授素描、油画,具坚实西画基础。
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勒令退学后辗转南北。
抗战期间流寓重庆,任教于国立艺专,从事山水、人物创作,画风潇洒超逸。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
李可染喜读毛主席诗词,
并从那激越豪迈的诗里领略山水画的境界。
此画是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意再造了一个艺术世界,在黑红对比中写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的诗意色彩。
②、《寒江独钓图》作者马远,是南宋四大画家之一,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特点是:简约的布局,遒劲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善用斧披皴。
此画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但突出的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飘渺的、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
这种运用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创造。
③、《潇湘图》作者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此画画的是江南景色。
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水山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
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
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
④、《巴船出峡图》作者陆俨少,上海嘉定人。
擅长中国画。
1926年肄业于无锡美术专门学校,次年从冯超然习中国画。
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成都工作。
多次举办个人展览会。
解放后曾画过连环画,
1956年后为上海画院画师,1980年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
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有《陆俨少画辑》、《陆俨少画集》等画册。
(2)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
(从线条、色彩、构图方面入手,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提示学生思考然后提问: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古代山水崇尚自然与心灵的意境,现代山水画结合了西方的色彩理念更注重对于一种精神和感情的表达)(4)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并提问:现代山水画的着色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哪些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画虽多水墨画,但是也并不是厌恶和排斥色彩,反倒有水墨淡色与重着色的画法。
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光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光与色彩关系也了解的较为深刻,色彩表现的也细致和美丽。
)(5)教师归纳总结。
(山水画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画家借写自然景物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情景交融中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
(6)布置作业。
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并写出一个山水画家的主要生平及作品,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课堂延伸。
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
的不同意境。
五、板书设计
《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中国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是创造意境,与中国古诗常交融在一起出现。
教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