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

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

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
要准确的认识和有效地把握教学艺术风格,把握其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艺术风格已经成为每个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

构成教学艺术风格的诸因素的内容和制约条件都不同,根据个人特点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我们认为,基于对教学艺术风格本质的把握,即教学风格是教师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其主要特点应有三方面。

(一)独特性
独特性是教学风格的最基本特性,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自身的个性、学识、习惯以及生活际遇等,这种主体自身的独特性,就决定了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教学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使许多教师在炉火纯青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自我性,因此即使在执教同一课本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来。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学艺术风格体现的更加明显,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操场上课,有时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方式却各不相同,同学们的反映也有教大差距。

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艺术风格的不同。

只有教学艺术风格显现出千姿百态,百花齐放之势,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高峰。

(二)发展性
教学艺术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这并不是否定一个教学艺术风格而建立一个新的教学艺术风格。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教学艺术风格不是封闭的,而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风格,不断吸取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思维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和实现风格的转换,需要对各家教学特色进行潜心体验,广采博取、不断求索,才能与时代要求达到高度统一,这就决定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发展前景。

(三)稳定性
教学艺术风格一旦基本形成以后,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这是风格的相对稳定性。

也就是说教学艺术风格是某些特点的一贯表现呈稳定状态的标志。

而这种稳定性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因为教学艺术的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上的固布自封、停滞不前,更不是没有创造性可言的单纯重复。

这种稳定表现为教师教学思想的基本完善,教学方法的富有成效,以及教学个性的定型成熟。

体育教学的环境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可变化因素非常多如阳光、温度、风力、器材、场地等对教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不断创新,又要相对稳定。

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不能用一套刻板的程式,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特点,创设性地设计各种教学方案。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可以直观看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稳定并不意味着固守,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是总体格调的稳定,“变化”则是具体方法的变化。

优秀的体育教师就是要能够在这种“变化中求稳定,稳定中求变化”中发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探索、创造、总结、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稳定的教学思想观点、教学技能技巧、教学作风的独具特色的综合体现,是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进入成熟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师要经历较为长期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实践过程,才能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

一般说来教学艺术的形成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

(一)模仿性教学。

教师开始教学时,需要学习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这种学习在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模仿特点。

比如模仿他人的教学语言和教学风度,照搬他人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缺乏创造性。

(二)独立性教学。

伴随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逐步由模仿教学进入到独立工作阶段。

这是教师教学艺术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任务,能够成功的把他人的教学经验吸收转化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行动策略。

其特点是初具教师的个性特点,但创造水平不高。

(三)创造性教学。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使得教师的自信心增强,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

首先具有了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其次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创新与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教学意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效应。

教学活动充实着艺术的活力,教师用艺术方法
表现着自我,创造着自身和教学的变化。

当教师教学艺术的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稳定状态的表现时,他的教学活动又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