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练习1

《游褒禅山记》练习1

《游褒禅山记》课后知识巩固
今天课堂听讲效果如何?用心来闯关吧!
第一关: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共30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
2.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③ 方是时,…… ,火
尚足以明.也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⑤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
不能来.也⑥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⑦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⑧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⑦⑨ / ③④⑧⑤ / ⑥ / ⑩
B. ①②⑨ / ③ / ⑤⑧ / ⑩
C. ①②⑨ / ③ / ⑤⑥⑧ / ⑩
D. ①②⑨⑩ / ③⑤ / ⑧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4 .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距其院东五里
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 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D. 火尚足以明.也
6 .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A. 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 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 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 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7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8 .对文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 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 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 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 . 选出对下面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A. “庐陵”“长乐”“临川”都是籍贯。

B. “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

C. “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

D. 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

10. 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A. 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 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 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 , 认为虽未游完后洞 , 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 , 看到了一些奇观 , 还是有趣的。

D. 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第二关:翻译下列句子(每个句子5分,共4个句子,共20分)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相关主题